2021年对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中远期实施方案,建设情况自评如下:
一、总体规划实施情况
(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
根据《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实验区总体规划》,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现处于中建设远期,为此象山县紧紧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根据《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实验区总体规划》及《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管理(试行)》的要求,结合当下,详细谋划、认真部署,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建设方案(2021—2025)》,进一步明确五年建设重点任务,并将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融入县域总体规划,并主动融入城市建设各项规划。
象山县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作为生态建设具体实施单位,目前在编在职干部共有4名,临聘人员2人,承担生态保护区建设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及非遗保护工作,根据《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实验区总体规划》、《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建设方案(2021—2025)》,分解2021年重点项目,建立重点部门和乡镇街道工作机制,并将建设工作列入县差异化考核,按季度督查各项任务建设情况,以20个重点项目建设清单为导向,形成晒清单、比进度、抓落实工作机制,实现生态区建设重点任务责任化分解、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动,“双十项目”多措并举抓重点、抓亮点,全力推进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并在由文旅部主办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输出“象山经验”。
2021年中央下拨生态保护区补助资金650万元,宁波市下拨补助资金3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专项经费165万元,均用于生态保护区建设及非遗保护。同时为进一步深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展精品路线打造、市级非遗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石浦渔港古城提升等项目,累计投入经费4450万元。
成立生态区建设青年智库,联合专家委员会,为生态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县非遗保护志愿者团队积极开展非遗课堂、宣讲、展演等各类活动70余次,以社会力量扩大生态区和非遗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二)进一步提升保护基础
1.深化非遗保护。完善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建设,象山竹根雕入选第五批国遗名录,新增市遗5个,县遗15个,增补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个,目前象山县拥有国遗7个、省遗15个、市遗51个、县遗176个。高标准落实宁波市“三位一体”综合性保护机制,实现项目规范化管理,石浦-富岗如意信俗等3个项目被评为示范项目,实施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完成国家级传承人韩素莲视音频记录45小时,文字9.5万字;完成11个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和2个国家级传承人考核评估工作;摄制徐福东渡传说故事9个,拍摄省级项目短视频7个。
2.强化基因解码。全面梳理象山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深入挖掘象山海洋渔文化丰富内涵,系统阐述渔文化价值,从地理环境、生产作业、风俗民情、人口发展等维度,制定象山渔文化元素清单,研究发掘文化要素,解码渔文化形态,构建文化基因库。“海洋渔文化”成功入选首批100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其中,《海山仙子国》《象山竹根雕》《中国开渔节》《象山影视城》等4个项目获评省级“优秀解码项目”。“非遗传承人带你看象山”等四个短视频获2021宁波文化基因微视频大赛优秀作品奖。
3.加强阵地建设。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作为象山非遗主要展示阵地,2021年度接待访客1.5万余人次,举办活动30余次。全国首个海洋渔文化馆于2021年4月开馆运营,建设面积为1.5万平方米,总投入2.6亿元,是集文化展示、文创体验、特色街坊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海洋渔文化创意园。展示馆内大量运用AR技术、裸眼3D技术开发沉浸式项目,逼真再现渔家生活场景和海洋世界;通过非遗活态展示、主题活动等,促进海洋渔文化的展示宣传及文创产品消费。西周镇列入2021年度市级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区创建名单,以“有竹文化”为主线倾力打造竹产业、竹文化集聚区。2021年新增西周儒雅洋、墙头、高塘岛非遗传承所。非遗街区、非遗主题公园等特色场所及11个乡镇综合性非遗传承所开展特色活动,年开展活动300余次,为乡村旅游、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4.创新宣传模式。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双向发力,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积极开展各种直播、非遗云课堂等线上活动,推出“非遗亮相台”“沧海遗珠”“非遗共富”等专题视频20余个,各级媒体报道象山海洋渔文化内容多达1000余条,多个非遗项目参加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等节目录制,不断扩大海洋渔文化知晓度和美誉度。组织开展“少年非遗说”“这个春节 感谢有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系列活动及非遗味道、非遗半岛行系列活动等1000余场次,惠及市民和游客达5万余人次。紧抓亚运时机,推出象山非遗会客厅,加深文旅体深度融合。组织象山竹根雕等项目参加“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第二届长三角城市非遗特展、中国义乌文旅展浙江非遗生活展、2021宁波市阿拉非遗汇,不断提升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影响力。
(三)进一步推进创新转换
1.活化非遗资源。深入挖掘象山渔鼓、渔民号子等非遗项目,推动非遗美食、非遗技艺融入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打造多样化海洋渔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和产品。鱼骨画等20余家非遗店铺入驻石浦渔港古城,开展非遗课堂,丰富旅游产品及业态,加快推进总投资约80亿元的提升工程及二期开发项目。推出“诗画浙江·百县千碗·象山十六碗”,孵化创建省市级“百县千碗”美食示范店、旗舰店10家;深挖菜肴背后渔故事,并举办直播活动,累计观看量达680万人次。
2.打造文旅新IP。借势世界黄金度假线、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浙江生态海岸带、浙东唐诗之路,全新谋划打造更具年轻态、更有传播力的“象山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文旅新IP。联合中国美院推进“象山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品牌设计,发布“象山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VI设计及应用规范。深化抖音、马蜂窝等新媒体合作,运用头部达人种草、星图达人合作以及全民挑战赛等方式,推出马蜂窝“向往象山·象往新鲜”主题系列推广活动和抖音全民任务活动,参与视频超万支,“象山最美海岸线”话题新增2亿次播放量。
3.打造体验产品。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景区、进酒店参与旅游项目和产品策划设计,出台全国首个《海洋渔文化主题民宿基本要求》。组织文化志愿者“群英荟”艺术团参与乡村文旅周末剧场演出和各类文旅宣传推广活动,打造原创系列作品《渔歌组歌》,并面向全球征集新时代《渔光曲》,谋划打造一部经典歌舞剧《渔光曲》。目前创成文化类规模景区6个(省级非遗景区1个)、渔文化主题酒店2家、非遗民宿13家、市级非遗体验基地5个、县级非遗体验基地14个。打造蟹钳港景区等一批海洋渔文化研学旅游基地,设计推出赶海扬帆、渔港风情等6条海洋渔文化体验产品线路。
二、建设成效
(一)基本动作扎实推进。对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实验区总体规划》的中远期实施方案及重点工程,各建设项目扎实推进,基本建立了完善的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体制机制,全县上下合力共同推进生态区建设。以核心区为重点,特殊保护区为抓手,以点带面深化生态区建设,2021年核心区石浦-东门区域,完成非遗传承所、妈祖主题公园建设,积极推进东门岛栈道灯光、道路白改黑等公共设施工程,辖区内各民俗活动、非遗活动有序开展,并通过短视频、信息报道、智慧短信等多种方式扩大核心区宣传面;徐福东渡传说、海盐晒制技艺等特殊保护区,开展建设国遗专题馆或传习场所,研学活动、录制宣传视频等。非遗保护成效进一步巩固,高标准实践宁波市非遗保护“三位一体”机制,持续推进非遗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各非遗项目以传承人为核心,以非遗志愿者为辅助,以景区、乡村、民宿、传承所、体验基地等为阵地,传承有序焕发蓬勃生机。非遗进校园工程持续推进,全县共有25个非遗教学传承基地,各基地编印校本教材开展特色课程,并成功举办2021年非遗进校园成果展,通过非遗少年说、非遗宣传、非遗研学等活动,进一步扩大非遗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传播,并有效助力“双减”课后服务。
(二)创新动作助力共富。以全力打造共同富裕样板县、持续打响“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全域旅游品牌为契机,以渔文化文艺精品、渔文化主题线路、渔文化研学游、海鲜旗舰店、渔味文创等多种形式全面赋能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不断强化渔文化对旅游内容的支撑,逐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创新推动旅游品牌营销,聚焦IP、流量、体验,积极探索海洋渔文化新消费场景。2021年,全县接待游客2532.79万人次,较上年增长7%;旅游总收入273.79亿元,较上年增长8%。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2022年,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将以保护、创新、融合为方向,推进海洋渔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擦亮生态保护区“国字号”金名片。严格对照5年建设方案和20个“一”重点项目建设清单,进一步健全高效联动督查反馈机制。持续做好传承保护文章,积极参与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工作,争创省级非遗景区,探索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和荣誉传承人制度。强化分级分类保护,对国遗、省遗、市遗项目实施全面记录,培育县级记录团队。计划建成2个国遗展示馆、3家非遗传承所、一批非遗体验基地。持续做好创新融合文章,启动海洋渔文化等标识建设工程,精准提炼海洋渔文化基因,建立文化元素图文影像库;借助“神笔马良计划”,对15个核心基因进行文创方向的转换利用,设计开发一批具有传播效果的城市手办。主动融入城市IP、文艺精品创作、酒店民宿、亚运等,大力开展“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半岛行”“非遗味道”等系列活动。
2021年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建设资金自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2021年中央补助地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专项资金(甬财政发〔2020〕1303号)下达到我中心,共650万元,完成589万元,完成率90.6%。地方财政400万,完成109.5万元,完成率27.5%。
绩效目标分两大项。
一是开展生态区展览展示宣传工作:
1.开展象山海洋渔文化保护活动月系列活动,开展一期全国涉海城市的论坛及海洋渔文化展,提升生态区品牌影响力;
2.服务乡村振兴,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继续举办非遗半岛行活动400场;
3.开展海洋渔文化品牌整体宣传,多渠道提升生态区知名度;
4.创建5个非遗民宿、非遗体验基地,新推出4条非遗旅游路线,深化非遗进景区,推进文旅融合;
5.开展非遗系列活动,让非遗深入人心;
6.依托传统村落设立1个项目传习点;
7.支持2个非遗小镇开展非遗保护工作。
二是开展生态区海洋渔文化及非遗调查研究、培训研习工作:
1.继续支持26个非遗教学传承基地开展教学传承工作;
2.与高校合作,举办1期非遗传承人及非遗干部业务培训;
3.开展1期课题研究;
4.推进非遗数据库建设;
5.开展《渔民号子》濒危项目抢救性记录工程;
6.出本专业书籍1本,启动普及向书籍撰写工作。
二、绩效目标实现自我评价
一、展览展示宣传工作:
1.6月完成象山海洋渔文化保护活动月系列活动,举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海洋渔文化保护月系列活动开幕式,发动非遗体验基地、传承基地、非遗团队、18个乡镇非遗传习所等活动380场次。受疫情影响,全国涉海城市的论坛及海洋渔文化展未举行。
2.服务乡村振兴,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完成非遗半岛行活动628场,其中非遗剧团95场,唱新闻、走书262场,非遗体验课堂271场,中央资金投入113.4万,撬动象山非遗剧团演出市场近500万元。
3.开展海洋渔文化品牌整体宣传,据统计,共有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浙江日报、浙江电视台等156家中央省市各级主流媒体和商业网络媒体平台直接参与报道宣传“象山海洋渔文化”及中国开渔节,“象山海洋渔文化”已成为浙江省文旅厅首批文化标识培育名单,开展最美海岸线宣传,与央媒多次合作开展海洋渔文化专题报道,与抖音平台合作推广象山海洋渔文化等,多渠道提升生态区知名度;对接省非遗中心完成国家级传承人韩素莲-开洋谢洋节拍摄工作,完成7个省级非遗项目短视频拍摄,完成国家级项目“徐福东渡传说”系列故事讲述拍摄。开展省级以上非遗项目短视频拍摄工作,组织《解放日报》、《宁波日报》等媒体采访沙塘湾渔村村主任及象山渔拓、象山鱼灯、鱼骨画等非遗项目;配合县纪委宣教室完成象山船模廉政节目录制。开展“非”常系列,整合“非遗味道”系列活动新项目拍摄内容。完成第六批县级项目《象贝种植及加工》、《灯工琉璃技艺》等5个项目视频拍摄。完成《沧海遗珠》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张德和、谢才华、丁建东、白海亚等10项专题拍摄。根据象山特色推出非遗会客厅,在我县承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帆船比赛(宁波赛区)期间,在会场贵宾接待区设象山非遗会客厅,展示竹根雕、船模、剪纸、鱼拓等13个非遗项目,以非遗会客,展示象山特有的海洋渔文化,获领导嘉宾好评。推出“海洋之声”有声图书馆。全方位全角度全员参与做好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宣传工作,央视《走进乡村看小康》、《沿着高速看中国》、《正大综艺动物来了》等栏目打卡象山,展现象山海洋渔文化、山海万象。《学习强国》平台共发布16条信息。解放日报《观上海》非遗专访3条。《浙江非遗》公众号共发布21条信息,其中《象山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非遗教学基地成果展》、《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正式颂牌》、《象山县召开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建设和非遗保护工作会议》头条信息3条。宁波日报、甬派、《今日象山》等共发布80条信息。其中在《今日象山》头版发布《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颁牌,我县捧回“国字号”牌匾》、《非遗进校园》、《讲述中国方案、传播半岛文化,象山海洋渔文化倾倒非洲听众 》、《擦亮国家级“金字招牌”,我县推进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 7条,《象山发布》公众号共发布41条信息,《文化象山》公众号共发布81条信息,《象山非遗》公众号共发布266条信息。
4.推进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建设,创建5个非遗民宿、非遗体验基地,新推出6条海洋渔文化非遗旅游路线,深化非遗进石浦古城、半边山五彩渔镇景区工作。携同县旅发中心开展非遗民宿创建验收、制定县级标准,完成县内27家省等级客栈和5家市特色客栈汇总上报市局;对见海见述等5家民宿创建开展现场指导,完成非遗民宿创建标准初稿,邀请专家实地指导,提出非遗民宿建议。《浙江省象山县:用非遗提升民宿内涵,为旅游蓄势赋能》发表于《文化月刊》。“沙塘静湾”民宿被评为浙江十佳文化遗产民宿。开展第一批非遗民宿的评定和第二批创建工作,在民宿里开展活动进行文化加持,这一些措施,有力助推县域内特色民宿品牌打造,促进民宿市场的良好发展。开展非遗体验基地创建及验收工作,创建非遗体验基地14个,其中5个获评全市首批非遗体验基地。
5.开展非遗系列活动,让非遗深入人心。春节期间,以“这个春节感谢有你”为主题开展“非遗味道·年味”系列活动,并以小视频方式宣传推广;元宵期间开展“非遗闹元宵·文化进万家”活动,线上线下联动元宵节氛围,其中直播活动人数收看5万余人;推出“非遗味道”第一期萝卜团,被人民日报、浙江非遗等转载报道。开展省级以上传承人新春慰问服务工作,承办宁波市第四届非遗少年说故事南部赛区赛事,并组织9名参赛选手参加宁波市第四届非遗少年说故事大赛决赛,荣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3名,并荣获优秀组织奖。举行非遗书籍《民间疗法拾遗》新书发布会。组织非遗传承人参与青草巷特色街区建设。承办第二十四届中国开渔节祭海仪式、开船仪式。组织传承人泮云福向亚帆基地捐赠船模并参加全运会开赛仪式,组织象山鱼拓、剪纸等作品参加亚帆基地全运会非遗作品展。组织象山竹根雕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组织象山竹根雕等非遗项目参加2021宁波市阿拉非遗汇。推荐象山竹根雕、船模艺术参加中国义乌文旅展浙江非遗生活展。组织象山竹根雕参加第二届长三角城市非遗特展。完成在中国海洋渔文化馆(石浦一冷)的百人百米农民画现场创作活动,并为海洋渔文化馆颁发象山农民画采风展示基地。举办非遗志愿者活动50余场,惠及群众6000人次。
6.依托传统村落设立东门岛村非遗项目传习点。石浦镇东门岛村是生态区核心区,东门岛传习点目前有建有东门岛海洋渔文化展示馆、非遗课堂、东门岛渔村发展陈列馆3个场馆。
7.支持石浦镇、定塘镇、西周镇3个非遗小镇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推动乡镇区域非遗整体性保护,其中新增西周镇非遗竹文化传承保护区,5月27日入选第三批宁波市市级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区,以“有竹文化”为主线倾力打造竹产业、竹文化集聚区。支持定塘镇加强市级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区、非遗一条街建设。引导18家非遗店铺入驻石浦古城,象山米馒头、绳结、雪花冻等受游客热捧,并取得不错的业绩。
二、开展调查研究、培训研习工作:
1.继续支持26个非遗教学传承基地开展教学传承工作,开展2021象山非遗教学传承基地申报工作,2021年度新申报基地12家。
2.与高校合作,受疫情影响未举办1期非遗传承人及非遗干部业务培训,前期已经安排落实传承人名单,并已做好与浙江师范大学的对接,受浙江、宁波各地疫情影响,县委组织部门建议延迟举行,目前打算在2022年完成。
3.开展1期课题研究,完成中国海洋渔文化象山实践研究课题,给予5万元补助,撬动海洋渔文化研学基地社会资金自行投入,成果在中国开渔节中展示。
4.完成非遗数据库框架设计,完成基础资料分类,多次与省非遗中心数据中心联系沟通,对于象山非遗数据库框架设计,基础资料分类等工作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5.《渔民号子》濒危项目抢救性记录工程,国家级传承人陈瑞春2021年3月17日去世,2021年已成功增补郑满江为省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2022年完成;
6.出版俞明德中医民间疗法书籍1本,并举行首发式。同时,发动专家委员会成员及具有撰写能力的传承人撰写项目普及书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