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之乡呼唤越剧“县级团”

发布日期:2023-01-28 13:20 信息来源:今日象山 浏览次数:

20多年前,由于受经营困难等多种因素影响,行当齐全、颇有声名的象山越剧团“曲终人散”;2年前,象山县却以剧种“越剧”成为全省第二批“浙江省戏曲之乡”。遍地开花的民间剧团以及越剧雄厚的群众基础,一举创下了这张文化名片,然而戏曲之乡没有越剧“县级团”,主位缺失成为越剧界人士和戏迷们的心头之痛。去年,县政协文艺体育和新闻出版界委员们就提出了《关于恢复组建象山越剧团的建议》。

越剧在象山发展历史悠久,成绩斐然。早在1912年前后,“的的笃笃”的越剧就在半岛大地上传唱。象山越剧“县级团”的初创则可追溯到60多年前,1958年10月,象山精华越剧团改称为“国营象山越剧一团”,象山县越剧团改称为“国营象山越剧二团”。1978年8月又恢复象山越剧团。自1958年至1985年,象山越剧团共演出大型现代剧25个,新编历史剧和传统古装剧81个。1987年10月,象山越剧团携《梁秋雁》《血染楚天》等剧目赴上海演出,在上海群众影剧院、上海人民大舞台、上海毛毯厂礼堂等场所演出45天,受到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毕春芳、张桂凤等众多越剧艺术表演家的一致好评,对当时的剧团演员陈梅芳、张亚萍、肖亚萍、潘莲菊、任志莲等表演十分赞赏。《解放日报》《文汇报》《青年报》等10多家报刊还对此进行了报道,上海电视台作《梁秋雁》录像,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播放该剧录音。

在经历无数高光时刻以及培养了几代越剧人才和大量戏迷后,象山越剧团在1990年代中期受诸多因素影响不得不解散。依靠灵活机制,民间越剧团挑起了传承越剧文化的大梁。2016年至疫情爆发前的2020年,我县25个民间剧团活跃城乡各地,累计演出3.64万场次,吸引观众约1600万人次,年创演出收入近亿元。但由于没有统一组织牵头引领,民间剧团靠模仿排练演出一些固定剧目,很难形成真正出彩的越剧好戏文。作为戏曲之乡的我县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人才培养乏力、新剧目创编不足、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转化、演出市场良莠不齐等。

为此,委员们建议,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老中青三代越剧艺术工作者作用,整合象山籍在外越剧人才和现有民间剧团优秀演员,成立筹备班子,做实做细各项准备工作,最终恢复组建并注册成立象山越剧团。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要求,深入研究新的象山越剧团运行模式和经营机制,在加大剧团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扶持政策的同时,依靠优秀剧目、良好口碑和规范管理,实现象山越剧团良性健康运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秀越剧作品,促进象山越剧提质升级。要成立越剧编创中心,组织演职专业人士和外聘剧作家,为剧团编写整理剧本,创作一批适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剧本、越剧小戏。要系统培训越剧界演职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升表演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要建立健全越剧人才培养机制,着重扶持创演新剧目,对演出艺术水平高、深受百姓欢迎的剧目和优秀演职人员加大扶持奖励力度,激励越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记者 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