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发改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一、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县发改局深入贯彻县委“聚力一二五,走好共富路”战略要求,自觉对标“两个先行”,咬定目标强攻坚,奋起直追勇争先,各项工作部署推进有力、进展有序。

(一)经济增速创最好排位。开展“十大专班稳经济、塑造变革抢先机”主题活动,建立行业主管部门集指标监测、发展服务、招商引资、人才招引、统筹监管于一体的经济管理机制,精准落实稳进提质、助企纾困系列政策举措,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态势,顺利实现季季红、全年红。全年GDP增长5.2%,增速居全市第2,为近年最好排位;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4%,增速居全市第一。

(二)项目投资承压稳进。实施抓项目扩投资百日攻坚行动,用活“1244”项目统筹推进、“四张清单”、“三合一”现场工作法、捆绑考核等工作机制,全方位提速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1亿元,增长5.8%。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32.3%,位列全市第3;项目民间投资增长23.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1.3%,分别高于全市7.4个、43.7个百分点。加强项目谋划,梳理形成未来五年(2023-2027)六大类共366个项目、总投资3307亿元,编制形成全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张图”。抢抓政策机遇,争取到国家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额度17.65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额度16.4亿元、列全市第2。

(三)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持续深化。制定印发海洋强县行动计划,创新开展“青年与海”主题活动,发布“才能兼备、余生有幸”八条目标产业链,预计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220亿元,增长10%。建强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等产业技术研究院,科创中心获评省级双创示范基地,东海湾专精特新产业园开园,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均居全市前列。渔业育种育苗技术走在全国前列,北欧(中国)鲑鱼RAS陆基养殖首批35万颗鱼卵投放孵化成功,全国首次实现梅童鱼人工繁育,黑鲷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场建设项目获批,鲜活水产品进口贸易实现零的突破。

(四)海上“两山”实践地打造开局良好。双碳工作实现突破,编制完成《环石浦港零碳产业园规划》和《象山县碳达峰行动计划》,成功入选省低碳试点县创建名单。推进节能降耗,全县每万元GDP能耗预计完成目标。推进新能源发展,开展象山能源发展规划编制研究,加快中广核象山涂茨海上风电、国电1#海上风电场二期等项目建设,全年新增光伏装机7.9万千瓦,新能源累计装机突破100万千瓦。大花园建设亮点凸显,创新开展“海上两山合作社”改革,海域GEP总量位列全省前列,象山影视城成功入选省第二批大花园“耀眼明珠”高能级景区,获批全省第二批大花园示范县。

(五)共同富裕样板县建设初显成效。实施共富“310”工程,34个省考指标30个预计达到或超过年度目标。标志性成果加快打造,闲置农房盘活应用获省改革突破奖,西沪滨海风情示范带获评省级共同富裕示范带,智慧妇幼全市推广,“体医融合”列入省级试点,打造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获评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村民说事”制度成为国标。“扩中”“提低”“一老一小”等任务实现破题。数字社会加快推进,谋划开发15分钟公共服务圈等重大应用,智慧公墓等6个应用试点列入省市“揭榜挂帅”。落实清费减负、稳链纾困、稳价保供等民生保障工作,发放价格补贴1331.49万元、惠及8.42万人次。做好粮食保供,深入推进“五优联动”提质扩面,连续第五年获市政府粮食安全区县(市)长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六)对外合作有效推进。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引进长三角地区产业项目73个,其中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7个,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60余项,引导企业设立科创飞地5个。引进长三角地区医疗专家237人次。宁波工人疗养院纳入2022年度上海市职工疗休养指定酒店,系宁波市唯一;象山线路入选2022上海市总工会江浙疗休养十大线路。发布长三角海洋经济重点产业企业图谱。象山星光影视小镇通过省级特色小镇验收命名。推进山海协作升级版打造,引导企业参与遂昌产业合作,22个项目累计到位资金6.62亿元。打造山枣坪村、坑口村2个乡村振兴示范点,落实财政援建资金304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10万元。

(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围绕减材料减成本减环节减时间,推行水、电、气、数字电视、网络通讯等公共服务“N合一”集成化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准入准营一件事”平台与数字化系统对接。完善信用全流程监管闭环,信用分级分类监管领域数量居全市第一,企业信用承诺占比居全市第三。推出第五批“首违免罚”清单,五批次累计豁免罚款348余万元。坚持问题导向,落实营商环境评价落后指标攻坚提升举措,我县省营商环境评价得分86.62分,在全省53个县(市)中处于第二档。

(八)军民融合持续深化。以“打造省级军民融合创新模范县”为导向,以建设“军地一体化”数智服务平台为契机,扎实推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市对县半年度考核排名第一,创新示范区考核全省第十六。推进省级军民融合示范和重点项目建设,统筹协调“2+5”土地置换等项目,争取中央军民融合发展补助资金410万。培育6家优势企业“民参军”,国防科工总值突破63亿元,军品收入增长78%,组织37家企业参加5批次军地对接会,拓展企业涉军业务,当年达成合同成交总额5777万元。成功创建市级军民融合发展特色基地,累计申报市级以上领跑产品(技术)39项,积极谋划申报“慧眼行动”“快响小组”等军委产业项目。全年落实驻象部队保障社会化需求项目42项,完成率100%。推进海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成2019年以来海防建设项目专项督查,落实2022年海防监控站项目建设,谋划申报爵溪监控站提升改造、涂茨镇前中线海防道路提升、墙头镇海防执勤道路(二期)等3个2023年海防建设项目。

(九)队伍建设提质增效。从严落实党风廉政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一强两争三创”(建强学习型组织,争创变革型组织、争当变革型干部,创一流业绩、创一流队伍、创一流机关)活动,扎实开展局“七查七看、七强七先”作风建设专项行动,通过大学习、大攻坚、大改革、大赛比,激发干部干事潜力,干部业务水平、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不断提升,团体凝聚力不断增强。2022年度获评全县“好班子”“好团队”“改革十佳集体”等荣誉。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县发改局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和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发改的部署要求,突出抓好“拼经济、抓未来、促共富、防风险、强能力”五篇文章。

(一)全力以赴拼经济,推动经济整体好转

1.升级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构建“经济监测+攻坚行动+政策支撑”体系,巩固提升经济运行监测机制,建立经济存量、增量、质量、潜量、容量、流量、变量“七个量”指标体系,探索构建县域经济全量管理模型。制定实施“拼经济·甬争先·象前进”攻坚行动方案,全面实施十二大攻坚行动,结合经济运行月度调度会议,有效落实、迭代升级工作举措。研究出台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及“8+4”细则,支撑经济整体好转。

2.全力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翻身仗。锚定全年355亿投资目标,制定实施“三批百亿”扩大有效投资实施意见,召开投资工作专题部署会,将目标任务分解下达至镇乡(街道)、行业主管部门和五大园区平台,落实到511个项目上,按月排出投资进度表、算清任务支撑账、投资进度账。强化140个重点工程支撑,攻坚55个新开工项目早开工,确保10月份前全部开工,其中上半年开工23个、三季度32个,推进85个续建项目有效实现投资放量,突破14个重大前期项目年内开工放量。健全“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EOD模式应用,举行重大项目融资推荐会,加大存量资产盘活力度,2023年实现盘活利用资源资产200亿元。升级完善“1244”协调推进机制,高效运作县长双月专题会议、常务副县长月度会商、县府办主任半月协调和分管副主任周例会四级协调会商机制。创新推行“4431”保障机制,高效落实重大项目落地四张清单机制,建立健全“日周月年”四标管理机制,严格执行黄橙红“三色督办”制度,健全完善以拼招商储备、拼落地开工、拼竣工投产和比工作力度、比工程进度、比服务满意度“三拼三比”为主要内容的一套投资赛马激励机制。

3.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服务业发展顶层谋划,制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151”工程实施方案,围绕“做大做强10个县级特色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培育50家服务业高能级优势企业、服务业重大项目每年投资超100亿”目标,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力争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一区一策”推进10个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建设,全力推动象山影视城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跨越发展。召开服务业发展大会,系统制定服务业企业培育政策,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4.攻坚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优化政务环境,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地、一窗、一次”改革,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极简审批模式,探索重大项目“单幢先行”办法。优化市场环境,积极探索海域海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开展天然气、电力、水价等要素改革。优化法治环境,拓展深化“首违免罚”制度,全面推广“综合查一次”执法模式,大力推行信用+监管模式。优化生态环境,争取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多措并举降低物流成本。优化人文环境,组织开展营商环境专题电视问政,梳理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整合各部门企业问题流转服务平台,打造“你说我为”企业服务平台,集成解决市场主体各类困难问题。

(二)突出重点抓未来,拓展未来发展空间

1.谋划重大平台项目。深化项目谋划储备,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市五年规划中期调整。聚力打造海洋中心城市重要功能区,谋划“一岛一功能”、南田零碳岛、东海试验场、海洋科技城、海洋蓝色综合体、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等一批战略性项目;聚力打造海上“两山”实践地、共同富裕样板县,谋划环西沪港和蟹钳港区域EOD、国际滨海运动中心、“一湾一风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聚力壮大现代产业,谋划宁波市智能铸造行业示范性区域中心、宁波水产种业产业园、文化影视创新中心等一批强链性项目;聚力打造一流基础设施,谋划物流、水运、水陆一体化交通网络等一批牵引性项目。

2.谋划突破新能源产业。聚焦海洋新能源、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配件三大产业,实施新能源产业“三千”计划(2023-2027年),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完成1千亿投资、建成1千万千瓦装机容量、达成1千亿产值目标,打造全县经济发展新引擎。谋深谋实风光核储氢一体化基地,做深做足合作换股权、资源换产业、场景换运维、绿电换未来四篇文章。抓实新能源项目建设,攻坚突破25个投资亿元以上新能源产业项目,确保年度投资超百亿。

3.谋划推进海洋经济“四链融合”。聚焦“才能兼备、余生有幸”八条产业赛道,全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每个产业重点突破“八个一”,编制一个产业链专项规划,制定一个产业链专项政策,组建一支产业链专班团队,建设一个产业链专业园区(基地),引进培育一批产业链头部骨干企业(项目),办好一个人才集聚的论坛,建立联系一批产业链对接基金,培育一批产业链科研机构(创新综合体)。

4.远近结合推进省级低碳试点县建设。重点抓好省级低碳试点县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重大改革、最佳实践“五张清单”,探索新模式、新亮点,力争创成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力推动鹤浦重大能源项目前期,加快实施国电海上风电二期工程、中广核海上风电等项目,推动新核准1~2个海上风电场,今年新能源发电量超全社会用电量。紧盯形势、提前谋划电力迎峰度夏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冲击。严格落实能耗管控政策,加强重点领域用能准入和节能管理。制定实施蓝碳行动计划,开展全国首个蓝碳拍卖交易,探索建立海洋碳汇与碳排放权的置换机制和制度体系,着力打造全省蓝碳中心。

(三)统筹推进促共富,开创共富工作新局

1.迭代完善四个体系。锚定省市共富指标目标体系,细化责任分解,实行季度晾晒、跟踪督办。升级工作体系,迭代形成共同富裕样板县系统架构图2.0版,印发共富和社会建设年度工作要点,制定共富 “三个一批”清单,组建“共同富裕顾问团”,健全共富“周月季”例会推进机制。完善政策体系方面,出台《象山县“扩中提低”行动方案》,制定新市民关爱计划、老年人朝阳计划、“小店经济”赋能计划。完善评价体系,将共同富裕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和年度督查计划,开展季度评价和年度评估。

2.全力打造两条示范线。宁象市域铁路共富示范线着眼于区域统筹、全域一体,充分发挥宁波大都市高能平台的带动作用,打造县城综合承载力提升的示范、县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示范、县域开放格局提升的示范,今年着重制定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工程,落实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四张清单。北纬30度最美海岸共富示范线着眼于海洋强县、美丽富民,充分发挥环岛独特的海洋、生态、文化优势,重点推进“一湾一特色”“一岛一功能”建设,建强海洋经济示范区、海上两山实践地,打造全线精彩、全域美丽、全民富裕的示范标杆,今年着重打造10个左右标志性共富场景。

3.一体打造“三个一批”。全面落实省市“三个一批”部署要求和具体任务,结合实际打造具有象山辨识度的“三个一批”成果。重点打造宅基地改革、金融赋能共富、医养融合、一湾一风景、红社领航等一批标志性成果,滨海旅游新消费场景、乡贤助力共富、生物多样性保护、非遗保护传承、海上120等一批机制性制度性创新模式,“你说我为”服务企业集成改革、小店经济健康发展改革、数智帮共体改革、新乡人积分制改革、海上两山合作社改革、县域基层治理体系集成改革等一批重大改革。

4.协同打造区域协作升级版。深化山海协作,系统谋划打造乡村振兴合作样板,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文化、治理等各方面合作。推进与宁波7号梦工场合作,推动象山-遂昌“科创飞地”共建取得突破。拓宽消费帮扶渠道,加强社会领域合作交流。高标准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宁波大都市区建设,在推动甬台一体化上积极有为,积极参与环三门湾清洁能源基地、零碳产业园一体建设研究,争取政策红利。落实市里支持南翼地区欠发达乡镇发展的政策,积极对接争取项目、资金、土地等要素支持。

(四)主动作为防风险,高标落实国之大者

1.打造省级军民融合创新模范县。谋深谋实五大体系建设,深化完善军民融合发展政策,细化制定七大领域工作任务清单,落实镇乡街道军地协作工作体系。大力推进国防科工高质量发展,推动一批重点企业“民参军”,积极孵化培育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协同创新平台,用好“军地一体化”数智服务平台。完善“双动机制”,提升服务强军兴军水平。

2.稳步启动国防动员工作。做好国防动员改革后半篇文章,建立国防动员指挥运用军地协调机制,组织起草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政策措施,开展全县国防动员潜力调查,督导落实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准备各项任务,推进信息化建设。

3.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提升粮食收储工作水平,制定实施粮食收储安全、清廉、绿色、创新、开放五大工程,加强应急保供和监督体系建设,推进“五优联动”提质扩面,建成绿色示范基地1个,建设“放心样板库”和粮食研学基地。打造“数字化粮库”,实现粮库全过程数智化管理。

(五)久久为功强能力,持续深化机关队伍建设

1.深入实施“一强两争三创”活动。深化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制定年度学习清单、攻坚清单、改革清单、项目清单、党建清单“五张清单”,以清单化管理把“一强两争三创”活动推向深入。重点加强科室建设,开展“三争三抢三比”(争试点、争亮点、争进位,抢项目、抢资金、抢政策,比重点工作完成度、比急难工作执行度、比整体满意度)活动,打造最强作战单元,提升干部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

2.深化推进数字赋能。承接利用省发改大脑和市发改数字化改革成果,迭代升级特色应用。升级投资项目闭环管理系统,集成项目招商、项目推进、竣工验收、绩效管理、廉政监管等功能,实现项目投资一屏掌控、全链管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数据库,研究谋划海洋数据大脑。承接落实省经济运行监测数字化平台应用创新,探索完善本土特色模块和特色功能。深化数字社会建设,打造“数智帮共体”“15分钟公共服务圈”等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