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营商环境建设办公室(县委改革办)2024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县营商环境办(县委改革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聚焦县委“363”拼经济专项行动和年度工作任务清单,健全“3+5+N”改革攻坚体系,深入推进牵一发动全身的“三大改革”,系统谋划产业、创新、要素、开放、治理五大领域21个重点改革项目,开展“一部门一品牌”、“一镇乡(街道)一特色”“微改革”培育计划,引导各地各部门围绕营商环境、“三支队伍”等中心工作,形成40个部门改革争先破难项目、24个“一镇乡(街道)一特色”改革创新项目,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加强,加快打造变革驱动先行县。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优化完善“1+5+10”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体系,进一步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围绕政务、法治、市场、经济生态、人文“五大环境”,谋划推出万物生长·五商提升十大行动。

今年以来,新增市级以上争先创优事项7个,全国涉海走私综合整治暨反走私县域治理经验推广现场会在象山召开,发布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蓝碳”生态碳账户,“医中增养”相关经验在全省老龄健康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交流发言。全县政务服务全渠道办件达124.3万件次,政务服务“好评率”99.99%。

一、上半年推进情况

(一)聚焦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按照“一站式、无门槛、全周期、非标化、快解决”的工作要求,聚焦“五个一”,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发挥实质性成效。一是建成运行“一站式”企服中心。构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运作机制、增值化服务板块协同机制、板块内部联动管理机制17个。依托县镇(乡)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和重大产业平台,构建“1+N+X”全县域、全领域的增值服务网络体系。围绕象山特色优势,新设全国首个“双碳”增值化服务板块。在原有1400余项基本政务服务事项基础上,梳理146项增值化服务事项。二是高效运行“企说我应”平台。做强“企服大脑”,深化推进“一企一档”,推进制造业、建筑业、商贸文旅等行业企业数据全量归集,推动“政策通”“诉求通”“商法通”等增值化板块上线。全量上架各级涉企、惠企政策1762条,精细化解构政策199条,全县744家规上企业建立一企一档专属档案,为400余家企业提供并完成政策体检,今年已兑现惠企资金4275.75万元。三是出台涉企诉求高效闭环解决机制。建立涉企诉求问题“一个口子”受理、流转、督办、反馈,实现企业诉求全流程闭环管理,累计办理企业诉求1227件。完善企服专员“一月一联系,一季一走访”跟踪服务,实现企业诉求全量归集,96%以上涉企问题纳入“企说我应”平台线上流转。构建分类分层分级办理机制、重点问题举一反三机制,推动实现通过解决“一个问题”带动破解“一类问题”、优化“一类服务”、提供“一类决策”。四是梳理完善涉企服务事项清单。全量梳理涉企服务事项,推动涉企服务事项全量入驻,动态管理涉企服务事项清单,探索服务事项办理标准化,推动服务事项在企业综合服务中心100%落地。五是全力推进产业链增值化改革。围绕产业链关键节点环节,完成新能源、汽模配、针织、柑橘、渔业、海洋运动、影视网剧等7大产业链48大类132项服务事项梳理,打造汽模配、影视网剧、渔业等特色产业企服驿站3个,其中汽模配服务驿站已拥有签约院所资源10余家、行业专家100多名,共享各类仪器超过3000台,影视服务驿站已服务拍摄剧组366个,网络微短剧拍摄量达270部,财政奖励2.03亿元、惠及企业6900余家。六是打造高效办成“一类事”服务模式。聚焦象山特色,持续推进“信用+小店经济”、人力资源(劳务派遣)经营、公用事业服务等“一类事”集成改革,落地落实78个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构建订制化、套餐式、全流程涉企服务新模式。其中办理水电气网业务2.5万件次,重点聚焦电力和燃气业务累计开展轮岗培训、线上课堂和业务月测12次。

(三)聚焦“三大改革”,全面激活发展动能。紧扣“产业、空间、人口”三大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核心要素,牵头谋划制定县委“三大改革”实施方案并落实系统集成的改革举措。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制定生育配套房票政策,全县新增托位40个;打造“半岛英才”引育工程,申报国家级人才42人、报第一批甬江人才工程25个,落地“半岛菁英”项目3个;梳理农村转移人口一类事事项,初步形成西周镇儒雅洋片区共同富裕集聚搬迁项目实施意见;积极构建产业工人一键培训机制,并推动培训护理员100人次;创新探索海洋艺术疗愈新模式,已初步设计3条文艺旅游线路。推进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改革。编制完成《象山县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象山县岸线码头布点规划》《岸线码头管理办法》《石浦港区管理办法》,东部海岸带中心城区段片区完成投资3.51亿元,完成746家规上企业、2859家规下企业及非工业主体亩均综合评价,全面完成蟹钳港、西沪港护花米草1649.22 万平方米治理并通过现场验收,全流程促进大塘港水质达Ⅲ类水标准;建成宁波(象山)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

(四)聚焦“五商”提升专项行动,着力破解难点堵点。创新实施万物生长·“五商”提升十大行动,以“暖商、安商、优商、惠商、亲商”为目标,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反映关注的热点痛点。一是攻坚一批堵点难点问题。重点推进中介服务、破解执行难、“综合查一次”等行动,累计对造价咨询、设计等18家中介机构发布“三色令”警告19条次,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6487次,减少扰企2706次,合同纠纷诉前化解率提升至56.3%。二是推动一批生产要素降本。重点推进产业基金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交通物流降本减负等行动,初步拟定《物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象山县象山港大桥货车通行费优惠政策方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年初下降0.29个百分点。三是夯实一批市场保障机制。重点推进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行动,推广不见面开标系统平台,实现全部工程建设项目100%不见面开标,减轻企业投标成本500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搭建应用“商业秘密保护预警感知平台”,探索建立知识产权预警全链条保护体系。四是构建一个亲清包容环境。重点推进公共服务无差别、干部作风“六个一”等行动,畅通“丹山夜话”政企沟通渠道,成立“领导+执法+专家”帮扶小组,今年来组织开展政企恳谈会、企业培训会10余场,解答法律咨询1270余次。

(五)聚焦标准赋能,深化标准体系建设。围绕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要求,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力打造“优质便捷”窗口。一是建立市级基层便民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市级“基层便民服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总结形成一套让群众“快办”“易办”“好办”的基层便民服务标准体系(形成各类标准86项,其中国家标准33项、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7项、企业标准44项)。二是持续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达”。常态化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应用规范落地,半年度“一网通办”办件123.8万件次,“一网通办”办件率99.93%。出台《象山县政务服务办件预警处理及结果应用机制》,明确规范政务服务办件数据预警方式和超期件处置方式。三是扩容“异地通办”服务圈。优化全省通办、“长三角”一网通办和全国通办工作,与临海市建立政务服务一体化合作,12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异地通办,半年度累积服务事项35项,接待异地办事群众40人次,办理婚姻档案查询、驾驶证换证咨询等事项13件次,协调解决异地公司新设、异地个体户营业执照注销、股权变更等各类难办事宜20件次。

(六)聚焦解决企业和民之所盼,激发助企纾困活力。着眼企业所盼联通涉企服务高架桥,为个体工商户和企业在办理证照、项目审批等方面提供更多政策咨询和帮办代办服务。一是实施涉企行业准入准营“一件事”。对照国家和省市“一件事一次办”目录,重点聚焦涉企行业准入准营,全面实施内资投资旅行社、动物诊疗、烟草专卖、歌舞娱乐等16个行业准入准营“一件事”改革,半年度累计办理“一件事”2112件次。配套优化证照邮寄机制,实施证照免费邮寄政府买单服务,半年度证照邮寄548件次。二是加速项目前期审批。推进项目落地“四张清单”、工业项目承诺制快速审批、工程建设项目数字化评审等创新工作机制,实现社会投资项目全流程闭环管理。半年度编制项目“四张清单44个,累计接待咨询受理915件次,召开联审会议16次,完成数字化评审28次,为企业节约资金80余万元。三是提升涉企中介服务水平。开展涉企第三方服务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全面梳理排摸近三年涉企中介行政审批类408家、公共资源交易类108家、监管服务类392家、其他服务类316家等中介机构服务情况,推动形成统一规范、开放竞争、健康有序、便捷高效的第三方服务市场。

(七)聚焦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构建“协同监管”体系。落实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不断完善各项交易管理制度,打造公开高效的交易服务平台。一是提升交易服务能力。深化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框架协议采购、“评定分离”招标、“容缺受理”等服务举措,全面提升交易服务效能。实施“评定分离”招标项目39个,新增货物类框架协议3个,提供“容缺受理”服务12个,缩短招标时间5日以上,总体提速20%。二是建立监管协作机制。联合县纪委、县农业农村局、县民政局相关部门对全县18个镇乡(街道)开展村级工程项目管理实地抽查,累计检查行政村73个工程项目350余个,以整改反馈函形式反馈督促整改落实,倒逼业主单位压实主体责任,确保村级工程项目行为规范。三是开展违法违规行为整治。建立案件联席制度,与公安局联合开展招投标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治理,对掌握的3条串标线索进行立案调查,经查实后依法开展行政处罚,共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8份,涉及单位和个人4家,共计罚款11.2万元。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步,锚定省市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及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总体目标,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一)改革重点再聚焦。一方面,抓好三大牵引性改革。一是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按照“一站式、无门槛、全周期、非标化、快解决”要求,加快推进“一中心”“一平台”“一机制”“一类事”等高效运作,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实现企业诉求闭环解决率95%以上,涉企政策拆解、上线及推送率100%。二是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改革。统筹抓好“五大空间”综合整治,以空间治理带动经济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盘活低效用地1500亩、存量建设用地1000亩,大塘港水环境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三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探索生育支持政策人本化、青年与海创新一体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外来产业人口本地化、旅居康养人口社群化等工作,打造“无差别城市”,实现产业人口、旅居康养人口、城镇就业人口、大学生、技能人才等5个“1万人”目标。另一方面,突破五大重点领域改革。一是产业提档改革。以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完善实施“链长+链主”招商机制,全力绘好绿色能源、蓝色牧场、黄金海岸产业“三色图”,确保全年招引亿元以上项目45个,动建项目30个,投产项目40个。二是创新提质改革。深化“青年与海”教科人一体化改革,推动大目湾海洋青创城作为海洋经济科创带融入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构建教科人“空间布局、安居供给、政策协同、资金支持、服务保障”一体化工作格局,力争全年新增科创飞地10家,科技成果转化达到34亿元。三是要素提优改革。统筹推进农村“三块地”、国有企业市场化等改革,进一步创新资源利用模式,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四是开放提升改革。抢抓口岸开放机遇,深化外向型渔业便利化改革,大力发展跨境生鲜贸易,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枢纽,确保口岸对外开放通过省级预验收,完成高端水产品进口贸易额2000万美元。五是共治提效改革。围绕“村民说事”“乡贤参事”“代表督事”,纵深推进县域基层治理体系改革,全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率达96%以上。

(二)改革活力再激发。将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招,以人才支撑改革推进,以改革激发人才活力。一是锤炼打造一批高素质干部队伍。优化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机制,完善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政策体系,健全容错纠错方法,推动党员干部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二是培育壮大一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优化“136”人才工作体系,深入实施“半岛系列”人才计划,全链条优化人才生态。同时,健全促进“两个健康”的政策体系,实施“象商青蓝接力工程”和新生代企业家“双传承”计划,着力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三是赋能培养一批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以增值化改革理念、思路、方法赋能人力资源开发、引进、流动、配置全链条,完善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机制,建好“零工易业”等特色平台,促进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整体提升。

(三)改革责任再压实。紧扣重点,高质高效落实改革任务,平静平稳抓好改革推进。一是健全改革推进机制。发挥好“E改通”平台作用,优化“系统谋划—推进实施—督察问效—考评推广”的改革全周期闭环管理体系,健全“3+5+N”改革攻坚、“1+5+10”营商环境优化提升、“1+18+N”企业服务网络(1是县企服中心,18是18个镇乡街道企服窗口,N是N个特色企服驿站)等工作体系,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二是强化改革督察力度。健全常态化改革督察机制,聚焦年度任务、对标预期目标、强化实绩对账,对推进情况奖惩并举。三是营造改革浓厚氛围。加强对改革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评估、总结、提升各地各部门改革经验,有效激励干部敢为、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四)服务水平再提高。以便民服务标准化体系和“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大力推动政务服务水平整体跃升,群众办事体验持续优化。一是提升县域便民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政务服务事项动态管理机制,开展已下放街道(镇乡)的政务服务事项运行情况评估。推动基层便民服务标准化提档升级,协同市营商环境建设局争取省级标准试点。二是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梳理基层“一件事”服务清单,推进设立镇乡(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一件事”咨询服务专窗。深化公用事业服务“一类事”,对接电信公司,探索宽带业务办理服务纳入综合窗口办理,实现水电气网全业务集成服务。三是优化涉企政务增值联动服务。推进涉企中介服务规范化,谋划“企说我应”中介服务功能模块和中介机构数字化监管服务评价平台建设。编制镇乡(街道)涉企服务综合窗口建设工作指引,梳理基层涉企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和增值服务事项清单,打造“一站式”的镇乡(街道)涉企服务综合窗口。

(五)交易监管再提能。持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和服务水平,构建更为完备的公共资源交易制度体系。一是健全不见面开标交易体系。按照“一套系统、一平台交易、一网通办”思路,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电子评标系统迭代升级,实现招投标全类别项目线上服务。落实落细远程异地评标、专家智能云签、交易档案数字化归档等数字化项目,为企业投资项目提供更大便利。二是强化基层平台建设。抓好规范性文件宣传解读和业务指导,督促各基层平台制定相关内控管理制度。加强常态化联合检查,不定期对基层交易情况开展抽查和实地检查。升级完善小型平台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基层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数字化。三是优化交易营商环境。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制度体系,修订《象山县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出台《象山县小型工程建设项目承发包管理办法》《象山县村级工程项目监督管理办法的补充意见》等制度文件,推进工程建设电子交易智慧监管,形成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