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浩瀚海洋蕴藏无限机遇,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逐梦深蓝、向海图强,是象山多年来的夙愿与追求。加速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是象山变道超车的破局之策和战略首选。潮涨潮落间,万象山海波动着振兴势能、发展潜能。乘风破浪中,象山海洋经济总量稳步提高,海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海洋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靠海吃海,海洋是象山人的“蓝色粮仓”。
海洋渔业既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途径。从捕鱼到育种,从浅海到深海,从走出去到引进来,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的过程中,象山如何走出“一条鱼”的向新之路?
冬日暖阳,西沪港畔,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育种车间一片忙碌。测温、记录,喂食、观察,公司技术骨干陶顺顺一直关注着岱衢族大黄鱼的生长状况。
“这批鱼所产鱼卵经过一段时间育苗,来年就能供给各地养殖户。”陶顺顺说,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发展,公司已掌握岱衢族大黄鱼、小黄鱼、银鲳、马鲛鱼、梅童鱼、赤点石斑鱼等26种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拥有全省品种最齐、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原良种亲鱼库,获评国家级岱衢族大黄鱼良种场。象山大黄鱼“甬岱1号”获浙江省农业重大科技成果(品种)。
种苗是现代渔业的“芯片”。从自然获取到人工养殖,象山现拥有工厂化育苗企业24家,育苗水体多达4万立方米,海水育苗种类40余种,其中6个苗种繁育填补了国内空白。产业化繁育近30个品种,年生产各类苗种400亿单位、苗种产值近2亿元,分别占全省、全市海水鱼类育苗的47.8%、100%。
工厂里育苗,大海里养殖。近海区,位于西沪港湾的高泥村,60%的村民从事生态网箱养殖,全村养殖年产值达1.4亿元,黄鱼年产值超过1亿元,户均年收入超30万元,被誉为“浙江网箱养殖第一村”。远海区,位于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象山渔山列岛海域,全省首个深远海半潜式智能化养殖平台“东海1号”2024年正式投产运营。“平台抗台风能力强,能源自给自足,管理运维智能化。项目量产后,预计年产优质海产品90万尾、产量400吨、产值约4000万元。”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水养殖正经历着从近岸浅水向离岸深海转移的重大变革,深远海养殖将成为海洋食物生产新的增长点。
良好的海洋生态条件引来外商带着新技术和新品种奔赴山海。大西洋鲑鱼是三文鱼中品质较优的一种,被誉为“鱼中至尊”,主要产地在挪威。三年前,亚洲首个采用RAS(循环水养殖)技术的陆基鲑鱼养殖项目正式落地象山。作为省“千项万亿”工程项目和县重大海洋生物产业外资项目,北欧(中国)鲑鱼RAS陆基养殖项目占地面积约300亩,采用当下最先进的循环水养殖技术,利用物理过滤、生物过滤、去除CO2、消毒、增氧、调温等处理技术,为养殖大西洋鲑鱼提供稳定可靠的陆基水体环境。今年,年产4000吨的一期项目全面投产,象山产大西洋鲑鱼正陆续“游”进长三角地区的餐馆、超市,每周市场供应量超70吨。随着二期项目加快建设,三期项目正式签约,三文鱼育苗、养殖、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徐徐展开。
深耕碧海,掘金“优质粮”。在位于象山鹤浦的宁波博大船业有限公司,全省首艘自主研发的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甬利”号已完成主体部分建设,明年将前往南极开展捕捞作业。“甬利”号采用先进的连续泵吸捕捞系统及现代化、智能化生产流水线,日加工能力800吨,年可捕捞南极磷虾8万吨,预计年销售收入达5.26亿元。该船建成后,将大大提升我国在南极磷虾捕捞加工领域的技术水平,推动海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我国在远洋、极地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领域的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能力。
打通海洋渔业生产全环节,激发海洋经济蓝色动能。象山海洋渔业持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利益链,海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由“一条鱼”牵出的“一条链”日臻完善。
下一步,我县将锚定生态化、高端化、融合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构建全链条现代化海洋牧场,打造以渔业生产、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滨海旅游等为特色的新型渔港经济区,让渔业高质高效、渔区宜居宜业、渔民富裕富足。
短评:育良种,造大船,闯深海,“藏粮于海”注入新质生产力。海洋渔业是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象山积极践行大食物观,把握大趋势,下出“先手棋”,加快养殖模式、养殖空间突破,养殖品种、养殖设施变革,海洋渔业“插”上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隐形翅膀”,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唱响新时代的海洋牧歌。向海而兴,远航不止。未来,锚定“国家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目标定位,在海洋创新资源集聚、涉海产业和成果转化、未来海洋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突破,象山“蓝色引擎”必将迸发更加澎湃的动力。(记者 马振 孙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