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县渔业局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样板县新使命,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渔业发展和安全,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指导下,全面落实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369”和宁波市“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863”工作计划,全县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渔业安全事故,渔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县渔业总产值预计123亿,同比增长5.5%,渔业经济稳定向好。
一、2023年主要工作情况
1.除险保安,执法力度持续提升。多维度发力,狠抓伏休执法管理,全辖区开展在泊在靠渔船排查,从严控制外省籍渔船到我县休渔,累计排查发现未按规定办理异地休渔手续滞留港内外籍渔船179艘;严格休闲、钓具渔船管理,规范渔获入市索证索票要求,累计登检休钓渔船435艘次,查处违规运营渔供休闲船舶13艘,登记钓具渔船渔获物153.5万公斤;畅通行刑衔接通道,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作、联动推进的工作格局,累计检查船舶修造等企业68家次,查扣违规渔船225艘,查处渔业违法违规案件307起,查获违禁渔获物107万余公斤,破获移交公安、海警案件18起80人,罚款1000余万元;严格贯彻落实省、市上级部门巡航要求,全力提升海上“见警率”,联合公安、海事部门开展商渔船防碰撞联合执法26次,巡检码头3838个(次),登检沿岸靠泊渔船1307艘,查处违规案件4起;围绕“四个一”(一个问题品种、一张整治清单、一套攻坚方案、一批管控措施)精准治理模式,大力规范捕捞、养殖环节用药行为,开具水产品疫苗合格证101份;严格应急处置,畅通抢险救灾“绿色生命”通道,接警指挥海上抢险救助17次,成功救助遇险船员51名,渔船7艘,挽回渔民直接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2.聚焦隐患,攻坚整治持续强化。进一步完善涉海涉渔领域安全专委会组织架构,建立责任清单,倒逼责任追查,累计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暨伏休整治、“护航亚运”等10个专项行动,有效压实“四方”责任;多举措确保渔船本质安全,完成各类检验2494艘次;按期完成2023年度海上“千船引领、万船整治”工程,高质量培育建设安全示范渔船80艘,整治提升安全设施渔船830艘;超额完成“两不符”渔船整治年度目标任务,全县313艘“船图不符”渔船全部完成整治,354艘“船证不符”渔船完成整治,占年度任务数的112.38%;持续推进船员培训工作,完成普通船员培训2488人,职务船员培训2054人,船东船长面对面安全警示教育培训2700人;成功举办第四届渔民运动会暨渔业安全技能大比武活动、渔业应急及防台演练,有力提升抗海上风险能力;渔船数字化项目进一步推进,完成2475艘渔船插卡式AIS升级改造,完成139艘基站船设备安装和133艘渔船北斗设备安装;持续强化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全县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666批次,产品抽检合格率100%,监测信息公开率100%。
3.深化建设,绿色发展持续谋实。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健康“五大行动”,深入实施养殖尾水治理提升、水产种业提升、海水网箱绿色改造提升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四大工程。制定《象山县关于养殖尾水违规排放问题整改工作方案》、《象山县突出生态环境养殖尾水问题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行动方案》《象山县水产养殖尾水处理设施运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等文件、方案,完成长江经济带拍摄5个点位整改,排查全县养殖尾水处理点养殖尾水设施运行139个(海淡水池塘主体117个44985亩,集约化养殖主体(含育苗场)22家132.23万平米);推进水产种业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宁波市国家级黑鲷种质资源场建设项目,完成宁波市国家级泥蚶种质资源场建设项目市级验收,建设市级水产种质资源库8家,提升改造2家;实施海水网箱绿色改造提升行动,累计完成海水网箱绿色改造3.71万平方米,建成操作平台19座,2022年南部海域(三门口)网箱改造项目完成验收;持续海洋资源保护,累计发放2021年海洋渔业资源养护补贴6批次,涉及渔船2118艘,资金1.83亿元,年度增殖放流苗种0.54亿单位,成功举办2023全国“放鱼日”主会场活动,协办全国渔文化座谈会活动;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获“全国大美科技特派员”团队称号。
4.强基赋能,全产业链持续补强。出台《象山县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30)》,围绕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年度新增在谈项目7个,签约项目1个,预计总投资30.5亿元;修编《象山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实施《2023年滩涂贝类专项整治实施方案》,联合镇乡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深入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监管,45家养殖企业通过镇乡初评;大力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绩效评价工作,7家企业通过评审,累计24家企业通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绩效评价;全面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全县34家规上水产养殖企业率先配备便携式合格证打印机,年度开具合格证2000余张,销售水产品3000多吨;开展数字工厂建设,引领产业转型,推动数字农业工厂建设和数字化种养基地改造提升,申报省级数字工厂2个(待验收),获评市级十佳数字农业工厂1个,市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渔港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全县109个渔业码头初步形成“前期合法化、中期规范化、后期功能提升化”总体要求布点规划。
5.增强扶持,新兴渔业持续盘活。加快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建设,加大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增1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县级精致渔业示范园培育1家;推进数字渔贸提质行动,以“数字鱼箱”为载体,完成渔获物全流程数字化服务平台打造,“数字化赋能渔业经济,提升渔业产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象山县渔业产业全链路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管理”案例入选浙江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优秀案例;持续扩大象山(石浦)渔业品牌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象山海鲜”、“象山梭子蟹”等区域性公共品牌宣传应用,与企业签订相关地标和象山海鲜商标授权协议11家次,象山梭子蟹入选浙江省“土特产”百强,象山大黄鱼参选浙江省乡村特色产业(产品);规范远洋渔业发展,开展远洋渔业安全检查,实施远洋渔船监测制度,抽检36批128船次,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船体建造完成74%。
6.党建引领,“蓝色铁军”持续提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依托“周二夜学”、支部学习、学习强国等载体提升干部职工理论素养,累计党组中心组学习14次,干部职工集中学习5次,科室学习9次;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决策、考勤、公车管理、婚丧喜庆、出国护照(通行证)、重大事项报告、招标采购、财务开支等相关制度,强化制度、纪律执行力度;开展警示教育月活动和拒绝违规吃喝专项整治行动,9名县管领导和26名中层带头承诺并签订了《拒绝违规吃喝承诺表》,累计正风肃纪检查9次,120批次干部参与亚运维稳;建强“艇立潮头”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孙成方工作室”作用,走进渔区、服务渔民,自主题教育以来,结合“联村镇街入村社、走企业访群众”等活动,局领导班子成员一线调研30余次、现场协调解决问题4个;组建“立足岗位作贡献”活动党员突击队2支,开展海上护航亚运、下渔村服务渔民等党员志愿服务10次。“克难担当、奉献有为”的渔业精神逐步显现,责任感和使命感日益增强,为加快推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二、存在问题
1.海上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有待深化。从今年发生的渔船险情和事故分析,船东船长的主体责任还需进一步压实,船东船长“两手抓两手硬”的安全生产意识不强,船员渔民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足,基层渔业组织协管责任未到位,对渔船隐患排查不彻底,监管缺失。
2.水产品加工领域缺乏“领头雁”。全县水产品加工生产仍以粗放模式为主,加工层次偏低,虽然涌现出了部分行业内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的和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但总体规模化效应不突出,精深加工比例不高,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领头企业。
3.远洋渔业发展产业链建设滞后。远洋渔业产业链发展较慢,对推动我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和造船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明显,产业带动效应弱,基础设施薄弱,远洋渔业基地建设谋划滞后,以及缺少远洋渔业专用码头。
三、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决胜之年,县渔业局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以海洋牧场、渔港经济区转换产业发展新空间,绿色渔业、数字渔业、安全渔业为抓手,践行“大食物观”和建设“蓝色粮仓”,努力构建“水产品安全稳产保供、渔业生态高质高效、渔村美丽宜居宜业、渔民幸福富足富裕”现代化共富渔区。到2024年,渔业总产值实现126亿元(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渔业总产值实现125亿元目标),持续筑牢涉海涉渔领域安全生产底线,推动我县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
一、围绕安全垒保障,全力做好海上生产。
坚定不移地推进“除险保安”常态化,将渔场修复振兴进行到底,同时进一步强化隐患风险和渔船管控,确保渔业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1.致力基础提升。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渔民政策法规宣传力度,特别针对防火防风防中毒、商渔船防碰撞的宣传力度和渔船生产事故的警示教育;提高日常船检效率和质量,攻坚整治“船证不符”“船图不符”,深入研究制定涉氨冷藏船整治可行性方案;强化安全意识及技能提升,举办渔民运动会、渔业应急演练,完成不少于3500名船员培训、2500名船东船长面对面警示教育,提高职务船员配备合格率;严格落实渔船进出港报告,确保渔船进出港报告率100%;加大渔船动态监管和违规行为打击,县镇两级渔业安全指挥中心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实时掌握渔船动向。
2.致力执法打非。扎实开展涉海涉渔领域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充分发挥渔政、公安、海警、海事、港航等部门联动综合执法管理优势,加强对辖区海域、渔港码头以及渔船集中停泊点的渔业船舶的隐患排查,重点检查渔船职务船员配备、消防救生设备有效配备、雷达和AIS等通导设备安装使用、渔船编组等情况,聚焦隐患落实整改,严防渔船“带病出海”。严肃查处疲劳驾驶、临水作业不穿救生衣、不按规定使用通导设备、“五超”等不遵守“三严格五严禁”的违法违规行为,重点突出对擅自关闭VHF16频道等通导设备、疏于值班瞭望、航道作业等行为的检查力度。强化伏休管理,严控“三类”渔船安全生产,严打“三无”船筏。
3.致力机制完善。进一步完善“四方”责任,严密责任体系,层层传导压力,压实“定人联船”工作职责,加大问责问效力度,确保属地管理、部门监管、船东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强化渔业、海事、海警等多部门协作配合的联合工作机制,落实海上安全与搜救全面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推动商渔船安全管理与应急救助工作规范化、秩序化,加强协作沟通,提升商渔船安全监管与应急救助效能,维护商渔船船员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二、围绕产业谋发展,全力渔业转型升级。
围绕《象山县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和“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实现渔业总产值5%年递增率,黄鱼、梭子蟹、海洋捕捞三条全产业链3亿、25亿、80亿元目标。
1.致力水产养殖绿色生态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深度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稳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现代设施渔业,开展渔山深远海养殖平台试点,推进海水网箱绿色改造,完成县域内5万平米网箱改造。全面提升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成效,完成养殖尾水违规排放问题整改销号。完成黑鲷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场建设项目验收,改造提升2家水产育苗场,年育苗产值超2亿元。推广贝藻蓝碳渔业。联合宁波大学、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展梭子蟹、大黄鱼、罗氏沼虾等主导品种选培育、生态高效养殖模式等攻关,提高养殖户的综合效益。
2.致力渔业产业链条优化发展。完成全年965批次的抽样任务,年水产品监测合格率达99% 以上。全面试行水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管理制度,全县水产养殖企业食用水产品合格证覆盖率达100%。引导水产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水产品加工现代化水平,实施冷藏设备更新改造工程,提高加工率和产品质量,新增县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以上,市级龙头企业3家以上,省级骨干企业2家以上。加快构建现代渔业品牌体系,建立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三品”体系,采取走出去战略,持续打响象山海鲜、象山梭子蟹、象山大黄鱼等渔业区域公共品牌。象山梭子蟹创建“品字标浙江农产”,“石浦海鲜”、“象山带鱼”、“渔山岛海鲜”商标注册,争取增加1-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3.致力渔业新业态短板补强链。聚焦数字经济“一号工程 ”,以数字改革引领产业转型,推广数字渔箱应用,推动数字鱼箱芯片应用,开展渔获物定点上岸、配额试点以及追溯体系建设。改造提升数字渔业工厂建设和数字化种养基地,蓝尚科技、甬港水产完成全场景应用集成改造。做好“小黄鱼规模化设施养殖品质提升”等宁波市“揭榜挂帅”重大课题。探索“海上风电+”,开展“海上风电+养殖+旅游产业”融合途径试点。引导捕捞渔船开展水产品分种类、分规格、分等级海上一线保鲜,壮大洋地运销,开展洋地补给、分级、分拣、冷链保鲜储运,提高渔获物的鲜度和附加值。加大渔业产业链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跟踪洽谈渔山智能化深远海养殖项目,积极拓展补链。
4.致力补齐远洋渔业链条。扶持和培育本地远洋企业,争取市级政策支持,出台《象山县推进设施渔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全县远洋渔业发展提供发展支撑。以“欧亚远洋”为龙头,在石浦港等一类口岸开放的基础上,推行“船队+基地”发展模式,谋划建设宁波远洋渔业后勤保障基地。开展国际渔业合作,推进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建造进度,形成南极磷虾产业链,实现过洋性渔业、极地渔业等跨越式发展。加强远洋渔业能力建设,提升远洋渔船装备水平,推动远洋渔船及船用装备的更新、改造和升级。
三、围绕创新促改革,动态提升渔业活力。
坚持改革创新,以实际为触点,以问题为导向,以短板瓶颈为抓手,破解渔业高质量发展“路障”,为现代渔业提供活力与保障。
1.致力细节优化促服务。审批流程再精简,办理细节再优化,建立渔民办事微信服务群,线上答疑解惑,提升“渔小二”自动办证系统服务效率,完善渔业捕捞“一件事”改革长效机制,实现渔民“零跑次”办理。
2.致力联合监管促保障。投入398万改造县渔业指挥中心,成立县级商渔船联管中心,重组“1+3”县、镇乡两级信息指挥中心,建立海事、渔政等执法力量常态化联合巡航工作机制,第一时间收集、整理和上报险情信息,高效开展海上应急救援,最大程度提高执法工作效能,最大程度提升救助实效。
3.致力铁军打造促共富。深化“艇立潮头”党建品牌建设和孙成方“全国最美公务员”工作室打造,持续提升“渔小二”、“稻渔综合种养”等主题党日及党建品牌建设,通过党建引领塑造渔业铁军,努力构造“一支部一品牌”的良好格局,促进“稳粮增渔、农民增收”,推进我县乡村振兴、渔区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