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跃出海面,金色的阳光唤醒了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岛南韭山岛,60岁的夏松域候在码头上,身旁是一辆锈迹斑驳的三轮车,海风猎猎,吹乱了他花白的头发……
“交班”24小时倒计时
近了,近了——渔政33218船靠岸,载着各类生活物资,还有保护区交接的工作人员。“老夏守岛12年,这次交班后就退休了,我是新人,上岗不到一年……”带着大包小包物资,随船的张祖林踏上码头。他称呼夏松域为“老夏”,自我介绍叫“阿林”。其实阿林现年也已55岁,老夏退休,他就是南韭山岛唯一的守岛人。
码头这边,帮着渔政船固定好缆绳后,老夏就与阿林一道把物资搬上三轮车。“回家啰!”油门转动,小三轮连人带货“突突突”驶向海岛东头的保护区管理站。一路上,海色山光千万顷,油菜花连片盛放,满目皆是春色。
在这烂漫春光里,一种叫“三叶青”的野生中药材也在南韭山岛上渐次长成,为少数岛外人员所觊觎。“就昨天,有几个人上岛偷挖,好在我发现得早,及时赶去制止了……”到了管理站里,老夏与阿林絮絮叨叨。
受潮时影响,渔政船返航得到第二天,距离老夏正式退休下岛不足24小时。守岛人的工作职责及当前重点,他事无巨细叮嘱,又马不停蹄载着阿林巡护全岛,一个点位一个点位踏看巡查。老夏郑重地对阿林说:“我退休了,这个‘家’以后就靠你了。”
12年如一日守护
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84.78平方公里,由87个岛礁组成,海域生物类群丰富。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地,除了中华凤头燕鸥,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还有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江豚及与之相关的海洋岛礁生态系统。
主岛南韭山岛面积4.1平方公里,这里生物多样性“家底”丰厚。早年间,常有岛外人违规拾螺捡贝,偷挖佛手和各类珍稀的国家保护植物,以及进行采石挖沙、违章乱搭乱建等破坏岛礁资源的活动。
2003年起,保护区在南韭山岛配备了管理站及相关工作人员,一批守岛人常年驻岛管理,守护这座岛屿和这片海域。2012年,原南韭山村民老夏,成为守岛人之一,移民上岸多年的他“回归”南韭山,这一守,就是12年。“我的童年在南韭山度过,守岛更是守家。”老夏说,最早一批守岛人驻岛,全岛荒芜,水电全无,大家住坑洞和窝棚,吃干粮,非常艰苦。到他驻岛,管理站的硬件设施已逐渐完善,住宿水电基本不愁。
只是全岛植被覆盖率高,“人力+车”一次巡护下来要4个小时,不少区域山高谷深洞窟多,得手脚并用攀爬,多个沙滩还时有垃圾滞留,也得几天一次清理。“最近几年挖螺捡鸟蛋的少了,但季节性偷挖草药时有发生。”他介绍,每年农历二三四月,野生“三叶青”偷挖多发,以前上岛“偷挖”者,习惯把“包裹”藏到山洞里,所以各个隐秘洞窟是巡护必到点。
守岛的同时,老夏和同事还亲身参与了保护区旗舰物种——中华凤头燕鸥的监测与招引项目。“最早招引成功是2013年,我们轮流蹲守保护区的积谷山岛,为招引专家提供后勤保障。”老夏回忆,“这些年,保护区的保护不断升级,一到夏天,这里就是海鸟的天堂。”
割舍不下的眷恋
像老夏这样常驻南韭山岛的守岛人,都是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的编外员工,他们大多来自原南韭山村。“一般3名守岛人,两人一组‘轮值’,每月每人守岛10天至20天。”老夏说,守岛岗位职责重大、工作环境艰苦,工资不高。这两年,随着守岛“老人”的陆续退休,“接班人员”捉襟见肘。
去年,与老夏搭档的守岛人,一位年老退休,一位离职。后续招收的人员,也多“跑路”,只有55岁的阿林“坚持住了”。谈到入职初衷,阿林分外实诚:“我是本地人,年纪大了,耐得住寂寞,比较向往海岛世外桃源的生活,也不在乎小钱大钱,挺好。”
人员紧缺,轮值就只能一个人守一座岛,寂寞和艰辛成倍叠加。而守岛的生活又充满意外。今年1月初,老夏轮值上岛,原定春节前返家过年。交接前夕,阿林家中突发急事,他只能顶班。这一顶,就是45天。后续又遭遇海上持续大风,物资补给不及,老夏在岛上的年夜饭,只有米饭、咸鱼和豆腐。到了后期,米饭泡酱油虾皮汤,他都说吃得挺香。
对这些,老夏倒是安之若素。“有一年打台风,船出不来单靠白饭顶饱,大风吹得房子摇起来,我一天一夜没敢睡。”而为应对恶劣天气导致的物资短缺,他和同事在管理站闲置地上开辟小菜园“自给自足”。这不,三月草长莺飞,阿林新种下的土豆已经茎叶青青了。
老夏的最后一次巡岛在夜色里完成。新一天的太阳升起,带着全部“家当”的他登上渔政33218船返程。南韭山岛,在达达的马达声里,渐行渐远。海天一色里,几只不知名的海鸟,循着船尾划开的翻滚浪迹,盘旋、俯冲……流线型的身姿,如海上精灵,自由觅食、嬉戏。(记者 郑丹凤 通讯员 丁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