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964479/2024-161763

组配分类

发展规划

成文日期

2024-04-11

发布机构

黄避岙乡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24年黄避岙乡工作思路

2024年,黄避岙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桥港兴乡、工业强乡、农旅富乡、和谐惠乡”目标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建设全景全域全面富裕的渔牧风情港湾门户之乡,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新实践中贡献黄避岙力量。

一、写好产业升级“大文章”,塑造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是优化工业结构提升能级。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全方位稳住基本盘,力争明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超60亿元。强化招商引资动能,签约引进项目3个,实现工业投资3亿元。加快在建项目进度,推进永朝模具、易东机械、欣昊模架等续建项目投资放量,全力推进智能园项目建设。科技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发挥国家高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院士工作站作用,扩大市场提升产能。

二是打造特色农业共富场景。全方位夯实粮食生产安全根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实现粮食播种面积7200亩、总产量1200吨以上。打响区域农产品品牌,以提升高泥黄鱼、西沪三宝等农产品品质为核心,探索直播带货、预制菜等方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产品总体销量同比增长10%。全面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常态化开展“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开展渔民宣传、教育工作,保障渔业安全生产。

三是放大乡村旅游品牌效应。持续创建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区和5A标准特色旅游景区,结合西沪港渔旅融合示范项目、斑斓海岸精品线打造等工作,突出打造“一村一品”,丰富景观层次。做大做强“斑斓海岸”旅游IP,突出“青年与海”文化内涵,提升“象山县黄鱼风情节”“滩涂文化节”等本土活动品牌影响力。持续加强旅游管理服务工作,与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加大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培训力度,提升专业化水平。

二、奏好乡村振兴“协奏曲”,打造城乡融合“新样板”

一是以环境提升为抓手夯实乡村振兴基础。高标准打好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攻坚战,深化落实“三清三美”工作。规范村镇垃圾分类处理,完成垃圾中转站改造工程建设及第三方直收直运服务采购工作,对全乡垃圾站点进行改造。有序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逐步实现农房“闲转用”、管线“上改下”、村道“白改黑”,提标改造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及终端,落实“美丽庭院”评选工作。持续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联合执法工作,加大对占道经营、倾倒建筑垃圾等现象的整治力度。

二是以城乡融合为路径注入乡村振兴动能。“点”上对标,启动湖头新村省级未来乡村项目,争取市级艺术赋能村1个,谋划谢家、兵营等农村公益事业类财政奖补项目6个,精品化打造标杆村庄。“线”上聚能,加快农村公路路面提升改造,有序开展水泥厂至环港公路、兵营至横塘农村公路修复工程,力促农村公路由线成网。“面”上共建,完善西沪港沿线村庄整体规划设计,构建“集约紧凑、疏密有致”功能空间布局,勾勒“稻香田园、耕海牧渔”黄避岙新图景。

三是以富美乡村为目标共享乡村振兴成果。发挥村庄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因地制宜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深化研学旅游、艺术赋能、田园体验等发展模式,实现从单一产业向产业融合新态势的转变。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推进电商与农户、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合作,计划新增县级以上示范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3家。走联盟共富之路,推动“抱团”增收,引导生产要素稀缺村、发展愿景相似村通过镇村、村村联建形式组建党建联盟,共同谋划项目、发展产业,放大村集体经济“乘数效应“。

三、打好民生保障“组合拳”,彰显和谐社会“新面貌”

一是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推动教育提质发展,构建非遗教育体系,探索“岙乡行走”特色园本课程。构建健康工作新格局,加大医疗投入,加快完成乡卫生院迁建项目,积极创建健康村、健康小屋等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健全食品安全责任体系,聚焦菜场集市、校企食堂、农产品、农家乐等重点领域,落实部门监督管理责任,打造黄避岙特色食品安全品牌宣传阵地。提升文体活动品质,升级替换一批老旧体育设施,重点策划一批品牌文体赛事活动,吸引社会资本筹建竹艺馆,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甬宁保扩面提标,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多渠道组织就业技能培训,村镇就业人数与就业率稳中有进。持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衔接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推深做实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推进“一站双中心”建设,完善志愿服务管理及激励机制。夯实双拥工作,联合部队到学校、村企等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活动。

三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加强对越级上访、失控人员等上行的研判、检查和管控,做深做实反走私、反电诈、防溺水等专项工作宣传。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从严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化“四治融合”理念,探索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落实“村民说事”制度,推进乡村善治“说系列”,及时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