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964428/2024-164354
镇乡(街道)文件
乡镇街道政策
政务公开
2024-05-14
爵溪街道
爵溪街道
通知
主动公开
爵办〔2024〕23号
各行政村、社区,各相关科室单位: 现将《爵溪街道2024年预防溺水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象山县爵溪街道办事处 2024年5月14日 爵溪街道2024年预防溺水工作实施方案 2024年,爵溪街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精神,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尽责、社会参与”原则,强化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整合各方资源,全链条、全方面、全过程落实落细各项安防措施,力争实现游泳嬉水类溺亡事故“零发生”的目标,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一、组织领导 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履行教育、管理、监护责任,进一步加强街道预防溺水工作组织领导,成立由街道办事处主任赖文浩任组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杨光、办事处副主任金蜜雅任副组长,相关党政班子领导为成员的爵溪街道预防溺水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街道平安法治办公室,由杨光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党建综合办、发展服务办、平安法治办、社会事务办、城乡建设办、农业农村办、总工会、妇联、团工委、关工委、应急管理所、消防中队、派出所、学校、幼儿园、卫生院及各村、社区等科室单位相关工作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 二、工作职责 建立和完善防范溺水事故联防联控机制。各成员单位要明确各自职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加强协作,合力做好各项工作。 (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单位和村(社区)开展专项工作。协调各成员单位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防溺水工作,将防溺水工作纳入街道对村(社区)平安综治考核范畴,纳入“网格事项”,加强平安督导,层层压实责任,推动专项工作措施落地。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开展“7.25”世界防溺水日主题宣传等集中宣传活动。 (二)综合信息指挥室:发挥网格员作用,进户入铺开展防溺水警示宣传引导,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小候鸟”等群体的宣传教育,督促家长或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在暑假期间,指导网格员在事故多发、易发水域开展日常巡查,组织网格员开展预防溺水水域安全隐患排查拉练活动。 (三)党建综合办:发挥各类新闻媒体作用,加强游泳安全、防溺水公益广告、警示教育和经验做法宣传,营造浓厚的全社会防溺水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严密控制网络舆情,及时引导负面舆情,防止形成反面热点。对接电信、移动、联通等单位,在暑假和重要节假日,定期向社会公众发送预防溺水公益短信。将预防溺水专项工作相关经费统筹纳入街道年度财政预算,保障预防溺水工作所需经费。 (四)发展服务办:督促企业加强对企业员工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的防溺水安全防范教育,指导外来职工相对集中的企业开展救人自救培训,增强企业职工尤其是外来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动员企业联合举办职工子女托管班、“小候鸟”暑托班。 (五)平安法治办、应急管理所、消防中队:指导有关部门制定溺水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协调消防救援队、民间救援组织、巡逻员等开展事故应急救援,配合其他部门做好社会面的预防溺水、救人自救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紧紧围绕暑假重点时间节点,以农村留守儿童、“小候鸟”、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等群体为重点,发挥流动党支部作用,结合人员信息排查、登记、走访等工作,进村入户、进圈入群开展“点对点”精准宣传,督促家庭履行监护责任。 (六)社会事务办、学校(幼儿园):指导督促学校(幼儿园)开展预防溺水事故专题教育,增强教师、学生、家长安全防范意识,让学生掌握溺水时正确自救施救方法。指导学校(幼儿园)开展暑期家访,通过家长微信群、学校公众号等定期向家长发送预防溺水温馨提示,增强家长预防溺水事故的安全意识和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共同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鼓励学校游泳馆在夏季免费或优惠向中小学生开放,提高学生游泳技能和应急避险能力。对公共游泳场馆进行业务指导,督促各游泳场馆将安全防范、卫生消毒、值勤巡视、紧急救护等措施落实到位。 (七)城乡建设办:督促相关企业加强对建筑工地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水池、水坑等遗留坑洼的监管,并及时予以回填,无法回填的,设立警示标志或有效防护设施,并加强巡查管理。 (八)农业农村办:负责对水利工程日常管理。对辖区重点水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在易发生溺水水域的显著位置设立危险警示标识,放置救生器材;配合公安部门将“智慧水利”“智慧渔港”相关海岸、河道监控设备和公安社会监控相对接,编织覆盖面更广的资源共享监控网。及时发布高温、暴雨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并通过各类媒体,做好相关预防预警信息传播工作。 (九)总工会、妇联、团工委、关工委:号召机关单位广大党员职工广泛参与预防溺水宣传。落实源头安全管控举措,实施儿童宣传驿站、企业“小候鸟”暑托班、假日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费或优惠学游泳等服务项目。组建青少年安全自护宣教志愿者队伍,结合“宁波市重点青少年群体自护教育公益计划”,重点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小候鸟”群体开展防溺水知识宣讲,组织举办青少年暑期自护教育体验营系列活动,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参与“预防溺水、安全度夏”主题宣传。 (十)派出所:组织民警开展防溺水安全宣传,协助学校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进企入户对流动人口开展防溺水宣传教育,增强流动人口的安全意识和对子女监护的责任意识。督促旅行社、宾馆酒店、农家乐等行业加强对外来游客预防溺水宣传警示。协同相关部门开展水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等工作。建立健全日常巡防工作机制,积极参与水域巡防。整合卫生、应急、民间救援组织、危险水域巡防队等力量,建立快速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 (十一)卫生院:负责制定溺水事故医疗抢救应急预案,确保事故发生后,迅速到位,及时抢救溺水人员;选派优秀医护人员组织开展溺水抢救业务培训。 (十二)各村(社区):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发挥熟悉情况、直面群众的优势,广泛开展村民大会宣讲、逐户走访、广播喊话等活动,强化宣传警示引导;加强对辖区内的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小候鸟”等群体的防溺水知识宣传教育,督促家长或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安全隐患排查,设置警示标志和救生器材,落实管理责任;实行村(社区)干部包片制度,将水域巡查纳入“五水共治”河道长、河道巡查员工作职责;组建巡查队伍,在事故多发、易发水域开展日常巡查。在暑假期间免费开放文化礼堂、图书室、会议室、健身房等场所,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小候鸟”等群体到野外水域玩耍的安全风险。 三、工作措施 (一)坚决履职尽责,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各相关部门及各村(社区)要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主动作为,积极履责,统筹各方力量,全面构建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加强隐患排查整改、巡防巡视、宣传引导,提升预防溺水事故工作实效。各相关部门及村(社区)要自觉参与,整合力量,做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 (二)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加强重点水域监管。6—9月每月召开工作例会,分析研判溺水警情,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要对辖区内的各类水域,提前实行拉网式、地毯式排查,认真查找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及时在危险水域设置安全警示标牌,设立安全隔离带、防护栏。严格落实巡逻劝导工作制度,建立村级“守望员”和“管理员”制度,特别是在午后、傍晚时段要进行高频次巡查劝导。利用无人机进行空巡,扩大巡逻防控时段、范围和频次,及时发现、及时劝离危险水域活动人员。推广智慧影像系统、热成像警示系统等配置应用,全面提升预防溺水事故工作水平。各村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将洗刷台建到岸上来,彻底解决水塘、河埠头溺水隐患。要坚持疏堵结合,在水域平坦、水流平缓的安全水域设置户外嬉水游泳区,落实专业救生人员,配齐救生“四件套”。 (三)强化宣传引导,进一步营造安全防范氛围。各相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安全宣传教育,使各类人群了解涉水风险和危害,掌握预防溺水的基本知识及防范措施。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剖析溺水事件案例,普及自救、互救知识;广泛利用各类媒体刊发相关提示、警示信息,预防和减少群众进入危险水域游泳、嬉水、垂钓、探险、驻留宿营等行为,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各村(社区)要充分发动村干部和居民群众的力量,广泛宣传引导和落实家庭防护责任、防护措施。学校(幼儿园)要严格落实暑假老师家访制度,充分利用微信、QQ群、校讯通等方式,不定时向学生及其家长发送防溺水安全提示,提高学生及其家长预防溺水的警惕性和自觉性,要重点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小候鸟”等群体,做到暑期学生放假安全教育不“放假”。 (四)完善应急预案,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各相关部门单位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机制,完善细化溺水应急处置预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高效开展救援及处置工作。要加强联防联控,充分发动基层和社会力量,全面加强涉水安全监管,形成群防群治工作合力。要强化重点时段救援值守,严格落实信息报告制度,畅通信息报送渠道,确保涉及溺亡事故及时报告、妥善处置。要建立溺水事故领导到场制度,发生死亡1人溺水事故的,街道领导、派出所所长必须到场。支持民间救援组织建设,加大资金、装备等保障力度。 (五)严格督导检查,进一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街道预防溺水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要对各村(社区)及各相关部门防溺水工作情况进行常态化督导检查,定期进行通报。建立溺亡事故“一事一报一分析”制度,分析溺亡事故原因、倒查责任。对因工作责任不落实、管理措施不到位、重点水域漏管失控等导致发生溺亡事故的,以及存在迟报、漏报、瞒报等行为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四、工作步骤 (一)动员宣传阶段(2024年5月20日前)。调整预防溺水专项工作领导机构,制订防溺水工作方案,召开防溺水工作部署会议。健全预防溺水专项治理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溺水事故警示教育制度,督促学校(幼儿园)及各相关部门开展防范溺水事故宣传教育活动。建立街道周排班制度和村级“守望员、管理员和十包一户”等守望看护制度,落实村村有安全员,塘塘有巡护员制度。组织街道部门科室、村社干部、志愿者等开展日常巡查劝导,指导“两员一户”开展劝导提醒,信息上报,就地施救等。排摸民间救援组织,纳入街道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快速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 (二)排查整治阶段(2024年5月1日至5月31日)。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水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对水域所属村(社区)、单位、责任人、安全隐患、基础设施,以及安全管理制度落实,警示标识、救援装备设置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建立完善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落实排查责任,对排查的每一处水域要标注具体排查人、排查时间和隐患情况。建立隐患销号制度,对前期排查出的安全隐患,逐一落实针对性措施予以整治,做到“整治一个、销号一个”。 (三)常态化巩固阶段(2024年6月1日至10月8日)。按照职责分工,严整改、抓落地,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开展暑期高密度的巡查值守,在严格落实街道周排班制度和村级“守望员”和“管理员”制度的同时,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落实5名巡逻员开展常态化日常巡查,购置无人机开展立体化巡查告警。强化专题宣传教育,组织开展“7.25”世界防溺水日主题宣传等集中宣传活动。督促学校(幼儿园)不定时向学生及其家长发送防溺水安全提示,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小候鸟”等群体“点对点”精准走访宣传活动。开展常态化督查、阶段式考评,落实“一事故一核查一通报”制度,严格倒查并问责,并将溺亡事故纳入对各村(社区)及各相关部门的平安建设考核内容。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各相关部门及各村(社区)要充分认识预防溺水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维护公共安全的责任感、紧迫感,迅速行动起来,强化工作措施,建立健全部门间联合检查、信息传递等工作机制,推动防溺水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落实责任,严格督导。各相关部门及各村(社区)要明确责任、定岗定人,快速发动工作,全面排查隐患。绘制隐患清单、制订整改方案,按照整改时限和标准严格整改到位。街道预防溺水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对各相关部门及各村(社区)预防溺水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常态化督导,建立溺水事故“一事一报一分析”和倒查制度,对重点水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不到位,未按期完成任务的,一律予以通报批评;对责任制不落实、防护设施和警示标牌不完善的,一律由街道党政领导约谈相关部门单位责任领导;对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排查不力,导致发生溺水事故的,一律追究相关部门单位责任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建章立制,加强信息报送。建立常态化督导机制,分管领导干部,要经常到重点水域检查督导,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做到半月一检查、一月一评估,并建立检查台账。成立专项督查组,全面查找问题、及时督办整改,切实提升预防能力和隐患整改成效。加大对好的典型、好的做法的经验总结和宣传力度。发生溺亡事故的,24小时内上报溺水事故情况报告。发生迟报、漏报、瞒报溺水死亡事故的,将对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责任人作出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