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县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92号提案的答复

类别标记:B 

石浦镇联委会:

你们在县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第92号《关于发展港口经济提升开放水平的建议》被列为重点提案,由李晓东县长领办,县口岸海防管理和打击走私办公室主办,县港航管理中心、浙台经贸合作区管委会、石浦镇协办。经过前期沟通协调,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象山口岸开发开放基本情况

象山拥有象山港和石浦港两大天然良港,港口岸线资源丰富,海岸线长达988公里,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大小岛屿505个,分别位居全省第1、第2、第4,是全省海洋资源第一县。近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我县始终坚持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海洋强县”战略,全力推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2023年10月,我县口岸正式对外开放获国务院批复同意,标志着宁波港八大港区全部实现口岸开放,我县口岸正式开放实现“零”的突破,为我县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能。

1.象山港港区概况

象山港港区岸线资源丰富,对外开放和开发建设潜力巨大,平均水深在10—20米,最深处60米,规划有4个作业区,规划岸线32.5公里,其中深水岸线25公里,配套航线通航能力3.5吨、最高可达5万吨。所处的象山港临港装备工业园是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规划开发面积21.8平方公里,内陆腹地资源超过500平方公里。

象山港重装岸线资源丰富,岸线岩基坚实,拥有国内稀缺的可连片利用水深8米以上的岸线19.6公里,可规划建设3000至5万吨级泊位90余个,杭钢码头周边西泽塘区块、中石油区块、里干门和外干门岛区块以及东西屿山无人岛区块等,可以建设5万吨级码头,并且后方有一定的腹地空间,相对可开发空间大,是发展临港装备、新能源装备、配套物流等产业的最佳选择。

2.石浦港区概况

石浦港区水深在5—15米,规划有6个作业区,岸线43.7公里,其中深水岸线28.8公里,港区内湾最高通航能力1万吨,适合发展临港工业和现代渔业、冷链物流等产业。雷公山和打鼓峙水深条件良好,均可建设万吨级以上码头。雷公山目前正在推进物流基地建设;打鼓峙可以整岛开发,打造临港装备制造基地,发展海工装备、高端船舶、新能源装备等产业;金七门区块水深达到20米以上,可建10万吨以上码头,依托金电项目、风电项目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聚焦零碳能源、零碳交通、零碳建筑、零碳固废、零碳农旅、零碳航运等板块,积极谋划建设零碳产业园,探索融合风能、太阳能、核能于一体的能源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3.口岸开放情况

2023年10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我县口岸正式对外开放。一是批复范围。包括象山港港区贤庠和外干门作业区,开放水陆域从象山港大桥以东到涂茨长沙;石浦港区新港作业区和盘基塘作业区。二是批复项目。此次批复共涉及4个项目,分别为大中庄5000吨级码头、新乐船厂3万吨级和5万吨级船坞、2个3万吨级舾装码头、新港3000吨级码头、供销集团1万吨级码头。

目前我县正在加紧开展开放点位口岸基础查验设施建设工作,同步在推进航道、锚地、引航、拖轮等口岸配套基础建设。

二、存在问题

我县虽然拥有港口岸线资源优势,但开发建设和基础配套薄弱,优势潜力未能得到发挥,港口岸线对县域发展带动作用不强。

1.港区功能定位低。象山港港区和石浦港区虽然同属于宁波舟山港十九大港区,但只是后备港,与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主体区的定位不符,对港口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未作系统研究和明确,目前基本上以县级自我规划建设为主,没有统筹布局和统一规划,不利于港口的长远开发建设。

2.港口基础设施规模等级低。由于缺乏顶层规划,上级投资项目较少,航道、码头等设施基本上根据发展需要由我县向上争取或企业自我投资建设为主,导致目前港口开发程度较低。象山港港区万吨级以上通用码头还未有,进港主航道现状仅为3.5万吨级单向乘潮通航,且象山港港区周边无配套锚地,需要航道清淤到8万吨左右。石浦港区除了供销万吨级码头,其他码头普遍小于3000吨级,呈低、小、散分布,石浦港1万吨级主航道还未完成清淤,不具备1万吨级通航能力,现状仅为3000吨级。

3.港产城融合发展程度低。港口岸线资源对县域发展带动不明显,象山港港区开发程度较低,岸线利用率低,对周边临港重镇的经济发展带动能力较低;石浦港区布局杂乱,港内码头交错布置,商渔船航线交织,带来安全隐患。同时由于倾倒区未批复,石浦港已多年未疏浚,港内淤积程度严重,对通航安全、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口岸配套服务产业相对薄弱。

三、下步工作计划和打算

1.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口岸产业规划布局。象山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在海洋,只有充分激活两港为主的港口岸线资源优势,才能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一是进一步融入宁波港口开放格局,象山港港区充分发挥深水岸线和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石浦港区充分发挥国家中心渔港功能,推进宁波海洋经济示范区现代渔业产业园建设,谋划建设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做大渔业贸易。二是进一步优化提升功能平台层级,北部主动融入宁波东部滨海片区,研究推进贤庠片区与梅山—佛渡—六横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临港开放平台,承接配套功能和溢出效益。南部谋划海洋清洁能源片区,推动南田岛打造海上能源岛。三是进一步打通口岸经济转化路径,发展绿色能源、临港装备、现代渔业等产业,统筹口岸贸易、口岸运营,打造口岸经济产业集群,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谋求战略合作,撬动港口资源整合利用。探索“政府+企业”合作开发路径,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原则,依托优质资源招引大型企业来投资建设。一是深化与省海港集团战略合作,依托省海港集团的专业力量,重点对象山港的优质岸线和腹地资源进行统筹谋划和开发,加大项目招商和投资建设力度,重点提升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港口和集疏运体系开发,实现互利共赢。二是开展与中国铁建集团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其在构建海洋经济全产业链布局上的经验资源优势,整合利用石浦港现有基础设施,升级完善全县渔业产业基础设施,发展渔业全产业链,深化渔业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构建象山渔业产业发展平台,发展现代渔业新业态,建设现代渔业经济示范基地,提升在渔业行业市场影响力。

3.坚持错位互补,谋划开放口岸发展路径。紧扣“扬长避短、人无我有”的错位发展思路,以补充宁波舟山港产业体系和承接宁波舟山港产业溢出为发展方向,打通“宁-象”生态通道,规避集装箱、大宗商品等“大而粗”的存量业务,发展高端冰鲜、对台贸易等“小而精”的增量业务。大中庄码头开展活水鱼出口、水产品和水果进出口、临港装备产业出口等业务;新乐船厂发展外籍船舶的修造业务;新港码头立足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指定水运口岸(全市唯一)和对台小额贸易口岸的优势,做好活鲜等“渔+贸”业务;供销码头发展远洋渔业、进口冰鲜水产品和粮食进出口等业务。

4.强化责任落实,推动口岸开放项目建设。2024年具备一次性通过国家口岸开放验收条件,既是一项攻坚任务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口岸开放工作已纳入2024年全县重点工作任务,是“363”拼经济专项行动中必须完成的六大攻坚硬仗之一。一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县长主抓、分管副县长主管、政企联动的工作机制,按照“五定”原则制定工作清单,涉及41大项204小项任务,倒排时间节点,细化工作任务,实时跟进项目完成情况。一方面锚定工作目标。对照验收清单,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开展工作,质量效率两手抓,确保期限内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5.完善基础配套,提升口岸产业承载能力。坚持完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并重,持续推进完善航道、锚地、引航、拖轮等口岸基础配套设施。一是研究象山港主航道清淤。当前国际运输船舶等级趋势越来越大,通常要求在7万吨级以上,5万吨级勉强可以开展国际贸易运输。象山港主航道等级仅为3.5万吨级乘潮通航,很多口岸业务无法开展。下步将开展象山港航道清淤扫测研究,论证梅山到贤庠段、牛鼻山水道段等浅点段航道疏浚工程可行性。二是推进石浦港主航道清淤。石浦港下湾门进港主航道现状为3000吨级,尚未完成疏浚,不具备1万吨级通航能力。前期,石浦港外万吨级锚地已建设完成,主航道口门段已完成炸清礁,计划7月份完成倾倒区审批,实施航道清淤。三是加强港区配套基础建设。加快完善港区引航、拖轮、供油等口岸支持配套建设,做好远期规划布点,提升口岸环境,助力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

6.加强要素支撑,做好口岸开放服务保障。一是做好土地和岸线归集收储。通过土地整理、土地规划修编、村庄规划建设、低端产业腾退等挖掘用地潜力,加快对待开发土地的收回、收购、置换、征用,为新增产业开发留足发展空间;二是引进口岸配套服务。加快引进船代、货代、船供等服务企业,发展航运经纪、航运保险、法律服务、航运咨询等配套服务业,持续优化港口服务体系,提升口岸营商环境,增强口岸竞争力;三是健全人才培育招引机制。制定重点产业人才引进目录,运用“项目引才、平台纳才”等方式,引进港航物流、国际贸易、船舶管理、港口管理等紧缺人才,为新业态发展给足人才红利。

象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5月15日        

(联系人:潘旭东,联系电话:137360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