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标记:A
工商联界别组:
你们在县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出的第14号《关于推进我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建议》被列为重点提案,由史建立副县长领办,县经信局主办,县人力社保局协办,经前期沟通协调,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主要举措及成效
(一)精准施策,形成数改新氛围
1.强化政策扶持。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象政发〔2024〕9号),县财政每年安排3500万元数字经济建设专项资金,聚焦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根据数字化改造程度和规模差异性,以两化融合、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数字化车间3种数改方式,实现奖励政策全覆盖,形成政策支撑合力,促进“数据+产业”融合发展。2023年,兑现市县级数字化车间、两化融合、工业APP等数字化转型项目补助3319.63万元,涉及企业58家。
2.优化工作体系。召开全县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启动大会,遴选纺织服装、汽模配两个行业总包单位,按照“1+1+N+X”工作体系推进数字化改造。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召开丹西、爵溪、经济开发区等地数字化改造供需对接会,组织企业参观日星铸业、海润制衣等成功案例,举办“追求卓越、打造新质生产力”象山企业赴华为总部学习交流活动,联合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实施数字赋能活动,激发企业数字化改造积极性。
3.提高平台能级。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产业园、大目湾青创平台、象山科创中心等平台机构,在租金补助、财政奖励、人才激励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华为(杭州)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华为象山数字经济促进中心,依托南方中心、航天云网等平台,培育云朵网、易锻等本地企业数字工程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一企一策”数字解决方案,筑巢引凤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
(二)多管齐下,形成智造新模式
1.“点”上推进机器换人。按照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鼓励针织、汽模配等行业企业开展关键生产工序和关键工艺环节“机器换人”,通过信息化手段科学调配生产要素、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人工、机器、物料的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针对“机器换人”项目予以政策补贴,比例由原先按照设备投入10%提高至12%。2023年,全县新增工业机器人317台,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10个,其中“机器换人”项目38个,装备数控化率83.1%。
2.“线”上推进成套装备研制。鼓励企业联合本地智能装备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及科研院所,开展智能成套装备首台(套)研制和系统集成,推进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设备应用。目前盛和灯饰通用WI-FI模块、易锻精机物联远程模块和移动4G卡等智能装备产品投入使用,和信制药、海辰天力、耐森电气等23家企业获省级以上首台(套)产品认定,立强机械企业项目获市级自动化成套设备认定。
3.“面”上推进数字化建设。引导鼓励自动化程度较好的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中小企业“有样学样”进行中小企业数字改造。截至2023年,全县建成县级以上数字化车间19家,其中市级数字化车间12家、省级4家,锦浪科技、日星铸业分别入选省、市级“未来工厂”试点。2024年,已推进腾华机械、海纳液压、恒大印染等29家企业实施数字化车间,双晨制衣、创新顺元、亿泰来模具等28家针织服装和汽模配行业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有效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数字化水平。
(三)应用引领,构建服务新体系
1.推动企业上云。针对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和个性化需求,联合移动、电信、联通等云平台服务商制定差异化上云策略,企业上云比例与应用深度明显提高。目前,全县已上云企业3500余家,规上企业实现云应用全覆盖;海润制衣、赛德森等7家入列市级“云上企业”,威霖住宅、锦浪科技等7家入列省级“上云标杆”企业,乐惠国际获评国家级“上云标杆”企业。
2.推进两化融合。推进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开展ERP、MES、SAP等两化融合行动,鼓励企业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定。目前,建设两化融合项目47个,完成软件投资4520.4万元,发放扶持资金1194.5万元;年均实施两化融合项目10家以上;合力制动、易锻精机等27家企业获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认证,贯标企业数量居全市前列。
3.建设工业互联网。探索推进行业级、企业级智能制造平台,依托南方中心、航天云网打造模具云、针织云平台,目前,针织云注册企业100余家,实施云生产管理系统6家;模具云基本完成开发,全力模具、强盛模具等16家企业上线运行,实时接入58台机床数据;日星铸业、若宇新能源等5家企业列入市级“5G+工业互联网”项目;锦浪云光伏电站监控平台、航天云网汽配工业互联网平台入列省级优秀工业互联网平台;易锻精机打造5G网络覆盖和网络互联,成功搭建“混合云”。
(四)软硬并举,强化供给新支撑
1.引育智能制造服务商。开展智能制造服务商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引培工作,规范项目申报与评定验收,完善诊断评估、项目培育、供需对接等服务,丰富云化数字产品和解决方案,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需求。目前,全县引进云聚智依、领航等3家针织行业智能制造服务商,高格软件、华为云计算等5家汽模配行业智能制造服务商,培育航天云网、易锻等4家市级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商。
2.推进创新综合体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已建成纺织服装、汽模配等传统产业领域创新服务综合体,融合政府、企业、高校和中介服务机构等资源,构建产业创新、数字赋能全方位服务体系。提升象山针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市级)能级,联合浙江理工大学象山针织研究院、马菲羊、甬南针织、爵溪针织品市场等重点院所和企业,搭建品质检测中心、智能制造展示中心、面料中心、电商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获批CNAS纺织品检验检测平台投入运行;鼓励兄弟服饰、大树服饰等18家企业试水数字化营销,组织开展拼多多、抖音等针织品网上直播带货活动44场。
3.实施数字人才保障工程。将供应链管理师、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物联网安装调试员3个工种列入紧缺目录,对紧缺工种目录获取技师、高级技师人员一次性发放1万元、2万元补贴。将数字职业列入县技能竞赛项目,申报市一类、二类竞赛项目10个,其中数控铣、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装调、高低压电器及成套设备装配工、物联网安装调试员5个工种为数字职业,占比达到50%。鼓励企业开展数字技能人才等级认定,对获得初、中、高、技师、高级技师的分别给予800元、1200元、2000元、2500元、3000元奖励。2023年,新增数字类技能人才1454人。
二、主要问题
(一)从产业层面看,面临不少短板弱项。一是数字化车间成功案例较少,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发展势头较快较好,但基本为近几年刚刚建成或当前正在建设,在推广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成效还不明显。二是可借鉴的示范模板少,企业在探索过程中,省内成功的案例如马云的犀牛工厂、雅戈尔的智能工厂、吉利的黑灯工厂等,针织行业县内成功的案例如海润、兄弟等都是投入大、规格高,“有样学样”可复制性还不强。三是新一代前沿的工业技术应用少,如5G、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缺乏应用落地。
(二)从企业层面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氛围总体不浓。传统制造业企业在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方面投入较少,整体装备水平和技术含量偏低。例如90%以上针织企业以低端出口贴牌加工、批量生产为主;80%以上汽模配企业为最底层的三级供应企业,且成件产品的关键部件和精密零部件依然依靠外地采购,缺乏核心竞争力。2023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相当于营业收入的比例只有2.85%。另一方面企业家经营理念亟待突破。部分中小企业固守原有传统管理模式,认为数字化改造是务虚,是锦上添花的手段,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此外,在数字化项目改造过程中,资金投入大、人才技术需求高、回报周期长,成效难以预知,企业自主改造意愿整体不强。
(三)从要素保障看,资金人才配套不足。一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提高。我县目前给予市县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等智能制造项目的补助力度为15%,相较于“机器换人”设备投入按照12%给予补助,数字化车间打造难度大,建设周期长但是补贴比例差距不大。二是智能制造服务队伍有待提升。截至2023年,虽然市级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有117家,但本地化智能制造服务商仅航天云网、易锻、机械研究院南方中心等4家,尚未形成规模和成熟运营模式,综合解决方案能力不高。三是创新人才支撑有待加强。相比市内其他地区,我县区位条件、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相对薄弱,生活成本偏高,难以吸引项目人才、研发机构、中介服务等数字化改造方面的高端要素资源。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强化政策要素保障。发挥3500万元数字经济建设专项资金作用,推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在大力推动智能制造、鼓励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加快重点(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创新应用示范、鼓励融合发展资质评定、鼓励数字经济企业提质跃升、加大数字经济要素支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推行针对细分行业的数字化改造项目专项奖励办法,形成政策支撑合力。
(二)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一是打造数字化典型案例。支持优势企业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争创省级未来工厂、数字化车间。发挥兄弟服饰、合力科技等优质数字化案例“样板间”效应,放大企业家产业专家乘数效应,以现场会、推进会等形式分享改造经验,推动行业企业抱团式改造。全年力争新增工业机器人300台(套),实施智能制造项目40个,新增“企业上云”150家,未来工厂1个,县级以上数字化车间10个以上、其中市级6个。二是提高行业数字化水平。围绕针织、汽模配两大重点行业,采取“分行业推进、轻量级改造、工程化实施、平台化支撑、实操型服务”推进方式,探索数字化改造服务商资源池和联合体培育,推进“试点创新、行业推广”,批量化、跨区域复制数字化改造典型模式;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开展“链主式”改造,带动供应链中小企业转型提升,实现中小企业数字化全面普及,完成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针织行业30家、汽模配行业15家。
(三)提升数字化转型服务。一是系统提升服务商能力。统筹加强试点项目及服务商管理,鼓励服务商按照能力互补的原则组建联合体,形成工业数字工程、云服务、咨询培训服务3类综合服务能力。结合百场对接活动,分行业分主题组织各类供需对接,复制推广具有行业代表性和领域典范性的优秀案例和融合产品,为行业企业改造提供标准化、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支撑重点行业数字化改造工作全面落实。全年培育“小快轻准”解决方案和产品12个以上。二是做好数字技术服务。充分发挥总包商联盟作用,在重点镇乡(街道)和行业集中片区开展政策宣讲、企业诊断等服务,提高企业转型升级意愿,加快行业数字化改造“学样仿样”推广。邀请市智专委行业专家、企业顾问等专家团队,深入企业提供个性化改造服务,精准发现数字化转型问题,定期召开企业负责人座谈、数字化管理人员培训等活动,精准提供数字化实施方法路径。
(四)培养数字化人才队伍。依托宁波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市人力资源服务发展中心等有培训资质的单位,开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专业数字技术工程师培养工作,配合做好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专业数字技术工程师首次职评审工作。
象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5月15日
(联系人:何志平;联系电话:1380665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