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标记:B
王国辉等代表:
你们在县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2号建议《关于完善城区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议》被列为重点建议,由县委常委、副县长周坚栋同志领办,县住建局主办,县水利局、县城投集团、丹东街道办事处协办。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中心城区集雨面积约8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约34平方公里,平原区面积约46平方公里。河道水域面积约3.9平方公里,其中丹山路以北区域水域面积约0.8平方公里,常水位控制在2.0米;丹山路至横大河水域面积约1.0平方公里,常水位控制在1.0—1.5米;横大河以南区域水域面积2.1平方公里,常水位控制在0.5米。根据中心城区防洪50年一遇标准和20年一遇排涝标准要求,丹山路以北区域地坪标高要求在4.3米以上,丹山路以南区域地坪标高要求在4.0米以上。
2021年6号台风“烟花”,24小时最大降雨量176毫米,城区未发生河道漫溢现象,金鹰路等低洼易涝区块仍存在内涝积水现象,但积水时间和积水深度明显减少,通过强排泵站及移动强排车应急强排,积水时间仅1.5小时,积水最大深度0.2米。2022年第12号台风“梅花”,12小时降雨量为262毫米,超30年一遇最大12小时降雨量,远超我县城市建设20年一遇排涝标准,超过2005年第15号台风“卡努”,12小时最大降雨量创造有记录以来台风历史极值,总积水时间约11小时,降雨结束后消除积水时间约6小时,相比之前,积水深度及积水时间明显减少,排涝效果明显提升。
二、排水体系建设进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以“五水共治”为契机,以“上引、中疏、下拓”为治理理念,先后制定《象山县中心城区河道综合整治规划》《象山县主城区排水防涝综合规划》《象山县城区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象山县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和《象山县中心城区内涝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深入推进中心城区内涝防治及水环境质量提升工作,中心城区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畅排、河道蓄排、泵站强排、数智控排、超标应急”的现代化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一)科学部署中心城区排涝规划
根据《中心城区内涝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完成建设内涝防治工程15项,丹峰东路、新华小区、塔山路等区块排水防涝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继续谋划新一轮中心城区内涝防治能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锚定2024年、2026年及2028年为阶段节点,以每3小时降雨量81.2毫米下易涝区块不发生内涝为目标,实施规划统筹引领、山区调洪分洪、管渠排水防涝、水域泄洪滞洪、易涝区块强排、污水收集和河道水生态修复、智慧排水、应急处置等八大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防洪排涝和排水防涝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建成区排水防涝能力,打造高品质城市生活水平,利用中心城区现有GIS空间数据模型,制作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城区内涝数字模型,模拟分析中心城区内涝防治能力和主要短板,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明确下阶段内涝治理目标和主要工程举措,编制形成全面系统深入的《象山县主城区排水防涝综合规划》《丹东片区防洪排涝工程专项规划》,分类科学指导推进中心城区整体内涝防治能力提升。
(二)系统完善中心城区排涝网络
进一步围绕科学部署防涝规划,完善排涝系统网络及破解防涝堵点难点等三个方面分类推进城市内涝治理,高标准建设城市内涝防治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一是“上引”山洪来水源头减排。根据实际山洪来水情况,有序开展山塘水库滞洪削峰工程和山区截洪沟导流工程实施科学引流,减轻下游排水压力。截至2023年底,鲫鱼山、东谷湖水库溢洪道改造工程,以及沙溪分洪渠工程、丹峰东路分洪渠工程完工,通过调洪、分洪等措施缓解下游市政管网压力。下一步,继续开展城区上游山区水系调查,科学制定实施计划并形成项目库,计划逐年实施环城西路周边山区截洪沟工程,以及潘家桥、西门、东门外、梅溪等区域截洪沟工程及下游雨水管渠改造工程,逐步削减进入市政管网洪水流量,缓解排水压力。
二是“中疏”排水渠道管网畅排。通过“两纵一横一节点”建设,重新梳理老城区排水系统,2015年以来,建设完成新丰路、新华路等排涝暗渠,按照不少于50公里/年的指标任务常规性开展市政管网(暗渠)检测清淤。同时,结合建设路等道路改造工程,改造升级道路原有排水系统,提升整体排涝能力。下一阶段,计划实施天安路暗渠及周边管渠改造提升及清淤工程,西门、西谷湖、北门、东谷湖等水库下游暗渠改造提升及清淤工程;开展中心城区雨水管及暗渠清淤、检测、修复等工作,切实解决现有排水设施老化、损坏、管径不足、检查井缺失、管内积淤严重等问题,全面提升市政管渠排水防涝能力。
三是“下拓”骨干节点河道蓄排。积极开展排查摸底、专家论证,注重发挥城区河道泄洪滞洪功能,针对当前部分河道河床狭窄、底泥淤积、品质不佳、桥梁净宽不足等问题,综合推进河道拓宽、河道整治、河道清淤、阻水桥梁改造等工程,提升河道蓄水行洪能力。2018—2021年,提升改造东大河、南大河、史家泾河等河道30公里,河道清淤约40万立方米,中心城区整体排涝能力已经达到20年一遇标准。目前,西大河整治工程正在进行初步设计工作,中远期计划开展中央河、牛轭河等河道拓宽工程,欧家河、象山河、万华河、马岗鞍河、白石径河、黄泥江、周建里新内河等河道整治工程,南大河、新华河、白石径河等河道清淤工程,适时启动南大河(滨海大道至横大河)、南庄区域滞洪区等工程。
(三)全面提升易涝区块排涝能力
针对城区部分区域地坪低洼,通过降低整体河水位解决内涝效果不佳的情况,创新采用易涝区块固定、移动强排设施及智能化改造工程。目前,建设完成金鹰路、宾阳路、新华小区等3处固定强排设施及智能化改造,固定强排能力达2500立方米/小时,同时配备移动强排车1辆、移动强排泵25套,移动强排能力达4480立方米/小时。下一步,按照降雨量81.2毫米/3小时不发生内涝的标准,同时按城市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应急排涝能力不低于100立方米/小时(易涝区块按不低于150立方米/小时)的标准,开展易涝区块强排能力工程性提升改造,加大强排泵、移动泵车等排涝抢险专用设备配备力度,进一步提升应急强排能力,实现易涝区块积水快速散除。
(四)推进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设施运维及数字化管控。依托现有城路公司内涝防治指挥平台,进一步整合水利、气象、公安等相关单位感知系统数据,不断完善排水和滞洪数字智控能力,更加精准防洪排涝工作。建立集水系、管网、泵闸、应急车辆等排水防涝一体化智能管理控制平台,确保高效开展排水防涝日常及应急工作。
二是提升超标降雨应急处置能力。完善中心城区易涝风险点(地块)应急联动机制工作方案,更新“一点一策”处置工作作战表,强化超标应急基本要素(人员、物质)建设,鼓励成立或利用社会面应急队伍用于紧急调配,有序开展内涝应急处置工作,切实增强城市应急强排自救能力。
(五)加强污水收集和河道水生态修复能力
一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结合市政道路改造、地块开发和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同步开展区域雨污分流改造,适时推进现有沿河截污设施改造,逐步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减轻中心城区特别是象山港路以北雨水管渠截污排涝压力。主要实施象山港路以北、东谷路以西的未分流区域改造工程。
二是污水收集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梳理排查市政雨水入河排口污染情况,逐步推进初雨(污水)收集设施建设,减少污水入河情况。主要实施东谷路、天安路、新丰路等主要暗渠提升改造及初雨收集设施建设,同步对雨污分流不彻底区域进行提升改造。
三是河道生态补水工程。推进城区中水回用管网及水库补水管网改造,加大城区河道生态补水量,增强河道水体流动性,提升河道水质和水生态修复能力。主要实施中心城区巨鹰路、天安路等中水回用管道铺设工程,谋划九顷、东谷湖等水库补水管网工程。
再次感谢你们对我县中心城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象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5月16日
(联系人:王辉,联系电话:13506682696;联系人:姚辉,联系电话:13566377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