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县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35号提案的答复

类别标记:B

农业界别组:

你们在县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第35号提案《关于推进我县水产养殖业提质增效的建议》被列为重点提案,由石赟甲副县长领办,县渔业局主办,县科技局、县人力社保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协办。首先非常感谢各位委员对我县水产养殖业的关心与支持,建议中提出的问题精准到位,建议切实可行,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吸收和完善提升。县政府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多次听取主办部门汇报,经研究讨论并面商征求委员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水产品是重要的农产品,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作为传统的水产养殖强县,2023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9.45万亩、养殖产量21.78万吨、产值36.6亿元,占全县农渔业比重30%左右,面积、产量、产值分别位居全省第5位、第4位、第3位。梭子蟹、大黄鱼、紫菜、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水产种业等主导产业稳步发展,育苗产业年产值近2亿元,规模、产值居全省前列。我县在水产养殖提质增效工作方面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拓展养殖空间。强化规划引领,秉承“多规融合”原则,完成修编《象山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3—2030》,科学布局,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将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规划建设作为我县渔业拓展空间优先方向。二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在油补资金统筹部分和市级种业资金等支持下,我县2020年—2023年共改造海水网箱66034平方米,同步消减面积13702平方米,完成投资4680万元,其中市县财政资金补助2521.6万元。2024年计划改造海水网箱54281平方米,计划投入4493万元,经改造后的海水网箱成为靓丽风景线和渔村共富线。甬盛、象山港水产等2家种业企业分别获1000万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场建设项目资金补助。三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与20余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充分合作,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种业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审品种(大黄鱼“甬岱1号”“东海1号”)2个,东海银鲳、虎斑乌贼、小黄鱼、棘头梅童鱼等苗种繁育填补国内空白。罗氏沼虾新品种育苗产能不断突破,连续三年市场供不应求。“远海梭子蟹人工育苗和养殖”项目实现育苗和养殖双突破,属国内首创。“三疣梭子蟹种质资源开发及高效利用”获2022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象山梭子蟹”“象山大黄鱼”“象山紫菜”“南田泥螺”“象山小黄鱼”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总估值超30亿元。

虽然我县在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我县水产养殖业面临生态环境风险、不同程度存在着养殖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养殖效益下滑、新型生态养殖业缺乏长效资金支持等问题。下步,我县将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构建“大食物观”,建设海上海洋牧场、蓝色粮仓,切实推进水产养殖业提质增效,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是规划引领,优化布局拓空间。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关于优化养殖用海管理的通知》(自然资办法发〔2023〕55号)《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生态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自然资发〔2022〕142号)等文件要求,结合《象山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3—2030》,进一步规划养殖用海行为和用海空间。今年重点开展海域使用权证和养殖水域滩涂证“两证并发”试点工作,已纳入县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做到应发尽发。对全县连片超过100亩的海水池塘开展环评论证和养殖证发放工作。对零星养殖、不符合养殖规划、养殖污染较大的养殖品种(如沙蚕养殖、小棚养殖等)、生态红线范围内的养殖提出逐年清退计划,确保养殖持证、布局科学、规范使用,为水产养殖行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委托浙江万里学院正在编制“象山县海洋牧场规划”,从新的角度拟对全县可用于养殖海域进行全面梳理、摸底调查和规划布局,拓展养殖用海空间。

二是加大投入,真抓实干抢先机。现代渔业产业链作为“八条产业链”之一,水产养殖是其中重要一环,发展设施渔业和深远海养殖是今后发展方向和重点,也是我县水产养殖产业转型、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已编制完成《象山县渔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30年》。今年,将统筹市县两级油补资金,出台《象山县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在海水网箱绿色改造、池塘标准化改造、深远海养殖、种业提升、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为我县海水养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投入7300万元的渔山深远海半潜式养殖平台预计6月份下水试验。同时,今年重点争取国家级现代海洋牧场建设试点县创建工作,将涂茨毛湾种业园区与海洋牧场建设结合起来。每个试点项目投资总额不低于1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2亿元,目前已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开展实施方案编制。同时加快北欧鲑鱼二期建设,实施海水网箱绿色改造提升5万方,并谋划好池塘年度改造计划,彻底解决养殖尾水治理源头问题,推动我县设施渔业现代化整体进程。

三是科技引领,创新人才谋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水产养殖特别是种业人才缺乏是产业发展的短板。加快水产养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大专院校所共建科研机构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象山(宁波大学)水产种业创新研究院正在起草协议文稿,预计在5月底完成签约和投入使用。加强与宁波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合作,加强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开展基因育苗等新技术应用推广,联合民营资本和国企资本,打造以罗氏沼虾、三疣梭子蟹、大黄鱼、乌贼等特色品种繁育的种业企业联合体,结合现代新农人培育专项行动,着力推进渔业领域乡土人才培养和基层渔技人员紧缺培养。

四是品牌创建,提升养殖价值链。实施渔业品牌提升行动,构建现代渔业品牌体系,加大优质水产品品牌培育、营销推介力度,扶持象山县梭子蟹产业联盟、象山大黄鱼产业联盟、象山对虾产业协会等参加国内各种大型农产品展销活动,精准发力,注册“石浦海鲜”系列商标,重点打造北欧大西洋鲑鱼、渔山深远海仿野生循环大黄鱼等品牌,开展水产品在中西部内地展销活动,提升养殖产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全渠道打通供应端、市场销售端,全面构建集养殖新品种研发、生态健康养殖、冷链物流鲜活保鲜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提高水产养殖产品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非常感谢各位委员对象山县渔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各位委员继续为象山水产养殖产业提质增效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象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5月16日        

(联系人:刘长军,联系电话:13819833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