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标记:B
施文娟等代表:
你们在县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的第149号建议《关于加强巩固象山白鹅产业龙头地位的建议》被列为重点建议,由石赟甲副县长领办,县农业农村局主办,县文广旅体局、市生态环境局象山分局、县商务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和县商贸集团协办。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象山白鹅作为我县“两红一白”特色农业产业之一,产业基础扎实。截至2023年底,我县种鹅存栏50万羽,年产苗鹅1000万羽,全产业链产值达6亿元。近年来,我县从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品牌宣传和金融保障四方面入手培育,推动象山白鹅产业占据同行业全国领先位置:组建象山县白鹅农合联(省级农合联),完善产供销一体化网络体系,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与上海农科院、浙江省农科院和宁波农科院,以及浙江大学、扬州大学等知名研究院校签订各项长期合作协议建立起科技保障体系;连续举办十一届象山白鹅节,近两年创新采用“流量为先”线上模式开展品牌推广,传播人数达百万级别;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起由种鹅养殖保险、金融信贷、贷款贴息等各项金融工具组成的金融保障体系。在当前产业规模的支撑下,象山白鹅产业发挥出巨大的“地瓜经济”效应,共富效应不断显现。通过灵活多样的模式,借助山海协作、东西部协作等载体,“北上、南下、西进”在吉林、四川、海南等20多个省份有效布设养殖基地,形成产销网络基础,帮助3000余户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户均年增收达到10万元以上。
目前,产业的全面发展主要受制于产品附加值、养殖空间和养殖污染防治等方面。下步,将结合相关建议持续做大做强象山白鹅产业,巩固产业龙头地位。
一是夯实核心竞争力。象山白鹅产业是“地瓜经济”型产业,通过不断加强种苗、品牌和科研力量建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县将继续加大保种育种创新,在稳定80个家系520只种鹅的基础上,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就鹅繁殖和生长发育相关基因开展研究,筛选出与鹅产蛋和体重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位点各一个;继续争取种质资源资金保障,向上级争取发展扶持项目资金80万用于种质资源保护;继续加深品牌影响范围,组织产业相关从业者参加市农博会,举办象山白鹅品牌宣传系列活动和白鹅产业技术研讨会,同时开展公交线路象山白鹅品牌宣传;继续加强与科研力量合作,加快产业智库引进,争取院士科创中心基地落户象山,借力专家智库提升种鹅繁育和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水平。
二是提升产品附加值。附加值提升的关键在于补全产业链中的屠宰环节,目前县商贸集团将于东陈乡大塔村原后陈塘采石场及周边地块建设集畜禽屠宰、肉品加工、冷链仓储和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配套年1000万羽家禽屠宰分割完整产线、收储冷库、污水处理站、综合办公区及其他配套工程。将积极与发改对接,于8月前完成项目库的中期调整列入前期项目,并争取于年内完成土地政策处理等工作,争取于2025年动工。将进一步发挥渠道优势,结合其他县内农特优势产业,共同走出象山,同时利用好省农博会等平台,积极对接宁波、杭州、上海等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将利用各种资源、平台指导协会、饭店在各类美食推广活动中,加大白鹅菜肴研发;利用“象山味道”等微信公众号,加大象山白鹅系列产品、菜肴等内容宣传推广,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通过“百县千碗”工程,研发推广白鹅美食产品,展现白鹅的多种烹饪方式和独特风味,提升白鹅美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拓展多养殖空间。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的通知》(象自然资规发〔2021〕23号)文件要求,指导养殖户充分利用好非耕地或质量较差的劣质耕地、农村闲置地边角地及存量土地,做好养殖空间拓展所需设施农业用地选址的指导工作。同时积极探索和推广种养结合新模式,今年将新增稻鹅轮作面积300亩,预计年新增肉鹅出栏12万羽。积极拓展省外肉鹅养殖基地,通过东西部协作在四川雷波建成年出栏20万羽肉鹅场一家。
四是优化资源化利用。通过减少处理环节、简化操作流程,实行专业服务,不断降低粪污处理和使用的难度和成本,努力破除粪污肥料化利用瓶颈制约。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及饲料环保化等项目建设,确保资源化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不断推进白鹅产业机械化粪污处理设备应用,完成粪污处理设备安装5台;根据宁波市种业提升项目建设要求,指导3家种鹅场做好项目规划设计,推广节水生产模式,建设雨污分流设施、全自动化喂料、喂水、清粪设施设备等,争取项目立项或纳入项目库。
非常感谢各位代表对象山农业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各位代表继续为象山白鹅产业提质增效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象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5月17日
(联系人:江峰,联系电话:1385741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