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31号建议的答复

郑辉委员:

在县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美丽乡村建设要重视乡土海洋文化的建议》(第31号)已收悉。经会商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现答复如下:

感谢你对我县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的支持。近年来,我县以深化“千万工程”建设为引领,对标未来乡村、艺术赋能村、垃圾分类典范村等创建标准,注重规划引领、区域特色、项目集成、改革协同,全力打造和美乡村万象山海图。

虽然我县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提案中关于重视乡土海洋文化的建议,确实是当下推进和美乡村创建工作的迫切需求。下一步,我们将致力推进该建议,并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优化顶层设计一是注重乡村点上开花。深化村庄清洁行动,推进“山水林田路房”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结合村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按照“一村一特色,做好“一村一规划”,尽可能地保留村庄生态特色和人文特色,避免风格雷同和“千村一面”。二是注重区域面上成景。结合和美乡村创建、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等工作,以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建设为主线,滨海风情特色为导向,提炼象山乡土海洋文化特色的核心元素,更好地在沿线公共服务设施、景观小品节点中予以展现,打造展现“山海风貌、半岛风情”的滨海乡村示范窗口三是注重规划整体出彩。持续发挥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力量,不断壮大本土设计师、大学教师、乡村产业项目负责人等参与的乡建设计师队伍,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同时加强与中国美院同济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提升村庄规划水平。

二、注重效果呈现。一是保护历史遗产。结合国家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大历史文化村落和特色村落保护利用力度,乡土海洋文化元素开展保护修缮和科学利用努力培育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魅力乡村。二是弘扬传统文化。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逐步形成渔俗、非遗等海洋文化风情带结合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等建设,打造渔文化博物馆、渔拓文化展示馆等多个民间乡土海洋文化传承基地。三是拓展新兴路径。排摸梳理耕海牧鱼相关文化活动地方时令特产和小吃,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海洋文化气息。同时,开展艺术家驻村计划、非“乡村行”等活动,结合中国开渔节、西沪冬渔节等传统节庆活动,赋予乡土海洋文化新活力

三、发展美丽经济。一是挖掘文化特色新资源。依托西沪港、蟹钳港、石浦港、东海岸等丰富海洋资源,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村庄周边生态景观、特色产业以及人文历史,发扬乡土海洋文化作为提升村庄经营性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抓手二是探索文化产业新模式。用好“三乡人”资源,引入优良社会资本,深化文化产业一链式服务,促使文化助推乡村产业更上一层楼开发海上运动、休闲捕捞、精品民宿等集渔事体验和滨海度假于一体的渔文旅休闲业态。三是打通文化经济新通道。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乡土海洋文化美丽经济转变,突出抓好精品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美丽经济业态,促进村庄梳理式改造、景区式打造向经营性再造转变,推进强村富民、加快共同富裕。

 

 

象山县农业农村局

2024年5月17日

(联系人:叶继红,联系电话:13606788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