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盛委员:
你在县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梭子蟹养殖健康发展的建议》(政协第38号)的提案收悉。经会商县科技局,现答复如下:
我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深感责任重大,下属有关科站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认为你反应的梭子蟹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属实。对于你的关心和建设性建议,深表感谢和敬意!下面重点就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使你对我们的服务感到满意。
一、象山梭子蟹产业的发展历程
跟南美白对虾由外面引进不同,我县梭子蟹人工养殖是自主研发兴起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中国对虾白斑病的暴发,海水池塘养殖业陷入低谷,急需寻求替代品种,梭子蟹有沙池暂养的基础,也有广阔的市场,通过1997年在墙头低坝高网试养成功的基础上,加上人工育苗的突破,1998年以后迅速在我县海水池塘中推广开来,至2003年,养殖面积达到6.5万亩,成为农业七大龙型产业之一。2005年,县政府及时推出三年提升计划,在产业基地建设,通过池塘标准化改造提升了池塘条件,在技术层面,通过项目扶持,在底增氧技术推广,自繁养殖技术推广、大池套养沙池技术推广、分级养殖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及至现在,梭子蟹已经霸领海水池塘主养品种20余年。
二、梭子蟹海水池塘养殖产量为什么低
从养殖的成熟度分析,说实话,梭子蟹远没达到像南美白对虾的层级,更不要跟挪威的三文鱼比了。
1.没有良种化,育苗厂及养殖户自繁采用的都是海捕亲蟹,而不是养殖产品的选种。
2.配合饲料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没有跟上,养殖户广泛使用小杂鱼和冰冻鱼投喂。
3.养殖模式还处于靠天吃饭的初级水平,工厂化和设施化等可控性硬件没有跟上。
上述三个硬伤,造成我县梭子蟹产量极度不稳定,一直徘徊在30kg—40kg低水平区域,甚至更低。对虾和大黄鱼都有70%—90%的养成成活率,但是梭子蟹只有5%—8%的成活率,每亩只养成功一百余只成蟹。从养殖的成熟度看,是远远没有达标的。即使技术措施都跟上去,如果没有解决这三大硬伤,也只是在低水平区间摆动。
按理,这么低的产量,早就应该淘汰了,为什么还能霸领海水池塘主导养殖品种20余年,最大的原因是市场需要,象山梭子蟹收获季节是1—3月,那时刚好是外海梭子蟹深海徊游期,近海资源缺乏,全国海鲜市场供不应求,价格高,舟山象山养殖的梭子蟹刚好能弥补空缺。市场价格高位是象山梭子蟹海水池塘养殖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下一步打算
海水池塘是我县水产养殖的重要舞台,在产业提升换级的要求和环保压力下,海水池塘接下去怎么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1.加强调研,提升传统养殖模式。
鼓励养殖户根据池塘和水环境情况适当减少苗种放养密度,不过度追求数量,而是更加注重产量和质量;探索梭子蟹养殖新模式,推进三疣梭子蟹高效绿色养殖新模式研究与示范,提高梭子蟹产量,2023年在象山赛芬水产养殖场试点,取得了7亩593斤的养殖成绩。积极引进和培育梭子蟹养殖新品系,探索创新“远海梭子蟹全人工育苗和池塘养殖”,推进远海梭子蟹池塘养殖象山试点,2023年在宁海试养成功,亩产60公斤,亩产值7000元,为象山梭子蟹添加新成员。
2.科学规划,引领新一轮池塘标准化改造。
市县统筹,政策和技术加持,加大资金、技术等投入,分年度对池塘进行生态标准化改造,从池塘结构改造、从养殖模式养殖品种调整等源头上加以科学规划,从而达到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同时,对不是很适合梭子蟹养殖的港湾区域,转养青蟹、对虾等其他品种。
3.科技助力,走出去引进来。
技术服务是水产技术推广站的重要职能,近几年,由于水产技术推广站行政事物繁多,一定程度影响了技术服务工作,下步,我们会合理安排,加强工作力度,结合高校研究机构的信息与技术,定期举办池塘健康养殖技术培训和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活动,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为养殖户讲解养殖技术、注意事项以及大环境海水变化动态等知识,让养殖户及时了解前沿信息。鼓励本地育苗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尝试引进和试养梭子蟹新品种,以丰富养殖产品,提升养殖效益。
同时,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技术部门与梭子蟹联盟凝聚合力,充分行业桥梁纽带作用,带领成员单位、养殖大户走出去开阔视野,多采纳和借鉴外面的先进经验,把外面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引进来,以提高养殖水平。
再次感谢对我县渔业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更加予以关注,并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进一步压实责任、扎实推进,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象山县渔业局
2024年5月7日
(联系人:陈挺,电话:13429225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