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陈乡沿海岸线景致。
设置在墙头镇跳头咀码头重要点位的智能限高杆。
海上反走私巡查。
象山县反走私智控平台。
东旦村换种方式“吃海”,利用现有滨海资源,大力发展海洋休闲等新兴业态。
反走私县域治理是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基层善治的重要探索,是保护人民切身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更是守护国家安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东海之滨的半岛象山,三面环海两港相拥,海岸线长达988公里,大小岛屿505个,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海域广、岸线长,沿海码头、堤岸、岛礁、岙口、滩涂等隐蔽点位较多,是东南沿海反走私斗争的重要前沿。
在一望无垠的海面上,反走私斗争形势错综复杂,全域全天候防控难度大。如何破题?象山以构建反走私县域治理共同体为目标,在码头“七到位”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运用变革思维,建设合成作战“指挥部”,搭建数字智控“大本营”,打造村社综治“工作站”,布好云上“千里眼”,用好百姓“顺风耳”……“打防控管宣”有机协同,助推反走私县域治理工作海上“一屏掌控”、岸边“三色监管”、陆地“五道防线”、执法“一支队伍”,确保走私货物“不上岸”,合成打击“不掉链”,全面筑牢反走私“铜墙铁壁”。
统计显示,近3年,象山县走私发案数年均下降53.3%,被列为全国首个反走私县域治理试点,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反走私县域治理“象山路径”。
智控协同 筑牢立体屏障
这一边,海面上的可疑船只进入预警区域,准备过驳不明物品;另一边,洋面雷达、高点监控等组成的监控网络高效运作,将信息实时传递给“智控”后台,系统自动分析数据,联动各项资源进行预警防范。这是象山反走私智控平台的日常工作情景。
“以前,我县海上反走私综合治理的情报获取主要依靠人工举报、日常巡查发现等,各部门的协同作战能力不强,执法力量捉襟见肘。”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县立足“数字赋能、多跨协同、整体智治”理念,创建反走私合成作战中心,通过构建“1+5+N”实战指挥体系,完善五大运行机制,创新三种执法办案模式,形成集组织、协调、预警、研判、指挥等功能于一体的“1+3+5”海域现代化治理工作格局。
同时,打破“数据壁垒”“信息孤岛”,全量归集公安、海警等14个部门1.2亿条数据,贯通“浙渔安”、海事海上智控等19个数字化应用,打造反走私智控平台,形成县域反走私“大数据资源池”,建成风险预警、指挥调度、设施监管等五大场景和十大业务子系统。
该平台依托各类前端感知信息,对走私活动“一脑分析”,实时诊断各类可疑涉私行为,精准转化为行动指令,信息共享、统一指挥、协同处置,全面完善海陆反走私预测、预警、预防立体化管控体系。
我县还将渔业安全管理和反走私工作相融合,不断推进智慧渔港建设。如今,洋面上,依托雷达岸台、北斗定位等数据信息,构建三道智能防护圈层,让反走私“看得见、连得上、能预警、精准打击”;陆上,则按县际、镇际等区域划分“五道防线”,实现路网全程精准预测预警走私活动。
按照“大综合一体化”理念,在反走私合成作战中心基础上,联合公安、海警、市场监管等部门组建专业化海上执法队伍,纵深推进“净海”“象安”等行动,强化“购、运、储、销”全链条联查联打联治,近三年查获走私案件9起。
群防群治 建强前哨阵地
“限高杆没有横杆,咋限制走私车辆进出?”2023年年中,当东陈乡旦门村一码头进出通道新设置一个I字形的限高杆装置时,很多村民提出疑问。“这叫‘无感式’智能限高杆,是县里研发的第四代反走私限高杆,看着简单,全是高科技。”村里的反走私专职队员为大家解惑。
智能限高杆被称为“海防哨兵”。其中的“无感式”智能限高杆主要适用作业较多且走私风险不高的码头通道,采用雷达监测通过的车辆高度,设置了报警值,一旦出现异常,会马上发出预警。因它的I字形设计,在对重点车辆和人员进行管控的同时,还能有效解决“三三式”智能限高杆需人工拆卸的问题,便利码头正常作业运行。且“无感式”智能限高杆预留有限高杆接口,特殊情况下能够加装,限高通行。
根据码头(风险点)不同特征和需求,设置“三三式”限高杆和“无感式”限高杆,真正做到精准施策、有的放矢,实现资源的集约化、精细化管理。目前,全县共部署了72套。
针对可能存在的走私风险隐患点,我县将沿海岸线划分为码头、岙口、埠头、冲滩点、闸门等6类,接入2万余路视频监控,新建了126只热成像监控,通过布建物联感知设备,实施“红、黄、蓝”三色风险等级管理,实现岸线风险动态感知。
象山18个镇乡(街道)均临海靠海,反走私除了物防、技防,更有人民群众这片“汪洋大海”。近年来,我县创新贯通省基层社会治理“141”平台与反走私智控平台,整合政府、村(社)网格、企业、个人等群防群治力量,构建“县-镇-村-网格”四级治理机制,以县域775个村(社)网格为基础,组建并配强“1+3+N”反走私专职队伍,建立“2+3”巡查机制。
全县224个码头建立了乡镇、派出所、村(社)、企业“四级码长制”,67名乡镇干部包干联片担任海岸线段“段长”,联动355名网格长,点对点落实“日巡查、周走访、月宣传”制度,形成“村社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尽其责”的工作格局,实现了监管全覆盖、信息全收集、处置全闭环,持续加固反走私“岸线长城”。
陆上有网格,海上也不落下。象山共有捕捞渔船2519艘,警民联动组建了134支“红帆船队”,划分5个“红色网格”,实施海上党建“红帆工程”,构建“海上流动党支部”,定期开展“红帆说事”活动。截至目前,已有效发现和处置走私线索23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海上治安管理模式。
在此基础上,我县用好考核“指挥棒”,将反走私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建立反走私督导考评机制,倒逼压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
共建共享 全民创业奔富
地处象山南部的东陈乡临海渔村东旦,拥有15公里海岸线。这几天,村里的说事报告厅正在举办一场全省反走私艺术展。除了大学生设计的反走私主题海报展陈,艺术展还邀请了非遗传承人,通过剪纸等艺术创作的形式宣传反走私,前来参观的村民、游客络绎不绝。
多元化的反走私宣传,已成东旦的常态。该村依托乡村治理学院对村民开展法治教育、反走私培训等,反走私工作还被纳入村规民约。从2021年开始,东旦村再未发生一起走私事件。
作为“村民说事”发源地,象山牢固树立“宣传也是打私”工作理念,将反走私工作与“村民说事”有机结合,全面深化“说事系列”,按照“三治融合”要求,升级推出“警民说事”“渔嫂说事”“红帆说事”等说事制度,突出正向引导、正面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反走私意识,汇聚反走私强大合力。
“说事”过程中,群众评议机制也不断完善,通过开展电话访问、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等方式,听取老百姓对反走私工作的评价评议;建立反走私举报奖励机制,畅通群众举报渠道,激发群众参与反走私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截至目前,累计接到举报线索110余条,兑现奖励20余万元。
我县创新打造反走私“一廊、一厅、一院、一角、一栏、一屏”“六个一”宣传阵地,推进“六有五无”反走私示范村建设,积极开展“五进”宣传活动,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大力开展“无走私村”创建,推广渔船“旅馆式”登记等制度,打通反走私工作“最后一公里”。
东旦村是象山县第一批“六有五无”无走私村创建村之一,2022年被评为宁波市反走私县域治理示范村。令人欣喜的是,在持续推进反走私工作中,这个临海渔村的发展机遇也悄然而至。
近年来,东旦人换种方式“吃海”,充分盘活现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海洋休闲两大新兴业态,岸线滩涂码头更“净”、更美了,和美乡村新风扑面而来。如今的东旦村,户年均收入超过25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高达110万元,走出了一条向海图强的共富之路。(记者 郑丹凤)
(图片由县政府口岸海防打私科和东陈乡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