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制图:林爱雪
7月的象山,天高海阔、惠风和畅,北纬30°最美海岸线勾勒出壮丽天际,一如时光的如椽巨笔,书写下波澜壮阔的象山历史篇章。
7月8日,对于象山人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铭记和纪念的日子。
75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第二十二军某部,从宁海经象西古道成功进入丹城,宣告象山县城解放!半岛象山至此开启新纪元。
沧海桑田,99岁的郑巳扬永远记得,1949年7月8日上午6时许,他匆匆自丹城西门入城,清晨的阳光洒在街道上,身着蓝色或黄色军服的解放军战士在街旁屋檐下席地而卧……
“不扰民,不入宅,人民子弟兵对民众秋毫无犯,这样的军队,怎么会不可爱?”郑巳扬当时是中共象山工委双桥联络站的秘密情报员,听到象山解放的消息,匆匆赶到丹城,是要找一个人:史中平。
史中平是象山黄公岙人,1948年2月,“中共象山工作委员会”在史家的“山海楼”成立,史中平为委员之一。1949年7月5日到8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第二(宁波)军分区象山县大队指战员,史中平与战友一道为解放象山的大军作向导,直接参与了解放象山的战斗。
“我在街上穿行,接连问了几位解放军战士,认不认识象山籍的战士?大家都回答不知道。”郑巳扬说,到了第二天,他才与史中平碰上面,一起的还有其他联络站的同志。
象山半岛的解放战役被称为“浙东陆上解放的最后一战”。7月8日象山县城解放后,《光明日报》《浙江日报》分别以“象山城昨晨解放”“我军攻克象山县城”为题作了报道。7月10日,新华社报道:“象山半岛已于9日上午10时全部解放,溃退到象山半岛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已被驱除和肃清……”
据县党史工作者考证,宁象战役中“我方伤亡”共计346人,其中最激烈的蛎港埠一仗,约有40名解放军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生命。牺牲的指战员葬于茅洋乡白岩下祠堂边,还有一部分伤员因抢救无效去世,葬于南堡,后移葬东陈乡沙岗。目前,在茅洋和东陈均修建有烈士纪念设施。
时至今日,郑巳扬家中仍收录有不少记载当年那段不平凡历史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书页纸张已经泛黄斑驳,翻阅它们的主人更是垂垂老矣,但郑巳扬说:“革命人永远年轻”,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革命精神永存。
“十八烈士斑斑血,祭解放、大英雄;且看今日新象山,遍地花、火样红……”几天前,郑巳扬满怀深情写下《象山解放七十五周年祭》和《长相思·万象山海十咏》诗两首。
致敬先烈,壮行未来。75年沧桑巨变,曾经“一年到头白白忙,饥寒交迫无指望”的象山人,交出了令人惊叹的答卷,用郑巳扬的话来说,就是“换了人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象山常住人口24.8万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600万元;工业总产值仅108万元,且全部为轻工业;农业总产值1525万元,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2023年,象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15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近900亿元,位居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第53位。GDP总量居全省第44位,跻身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居第47位;常住人口57.7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2676元、44115元,倍差降至1.65,入选省首批百万家庭奔富行动示范县;市域铁路G527象山段全面动建,象山港港区和石浦港区获批对外开放,“轨交时代”“湾区时代”加速到来。
75年,天翻地覆慨而慷。作为宁波海洋资源第一县,象山一路成长。从“海洋开发”到“桥海兴县”,从“两区”建设到“海洋强县”,荣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为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主体区,成功承办第19届杭州亚运会帆船和沙滩排球赛事……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高水平全面小康,在城乡融合、民生保障、乡村治理等方面,积淀形成了一批特色工作与改革品牌。
颦鼓催征昂斗志,争先攀高立潮头。面对新使命、新机遇、新挑战,在先行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做优宁波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精彩板块的大背景下,象山持续领跑“后亚运时代”新赛道,围绕工业冲千亿目标,大力实施“363”拼经济专项行动,向海图强创未来,打造蓝色新引擎,聚焦“3+2”产业和“才能兼备、余生有幸”海洋经济产业链,全方位推进空间重整、产业重构、价值重估,奋力跑出县域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一幅现代版的“万象山海图”正徐徐展现。(记者 郑丹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