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旭:守护宁波传统文化

发布日期:2024-08-16 15:04 信息来源:今日象山 浏览次数:

周东旭在工作中。

人物名片

周东旭,民盟盟员,1984年出生于象山县西周镇湖边村,现就职于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从事宁波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古典文学研究、戏剧创作,著有《苍水诗注》《鼓楼钟声——宁波老城的生命印记》等。


他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曾抚摸过宁波河埠头系船的石孔,感受过老石板上浸染的过往气息;他曾在宁波张苍水故居办公,在这座四百余年历史的老房子里,留下了诸多思考与创作;他曾搬进鼓楼,在有着千年历史的城楼上写稿改稿……作为一名年轻的学者,周东旭热衷于趴在故纸堆中寻找宁波的文化记忆。

对于他来说,走访宁波各地古迹是一种享受,古村、古桥、古塔,乡间角角落落的历史遗迹,他都如数家珍。他就像一位辛勤的农夫,在文化的田野里默默耕耘,用手中的笔,记录着宁波故事,展现着本土文化的魅力。他写的每一篇论文,每一本著作,都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1984年,周东旭出生于象山县西周镇湖边村。在他的童年时光里,祖母是一位特殊的文化启蒙者。尽管祖母识字不多,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祖母的口中,仿佛藏着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她能够绘声绘色讲述众多民间传说和精彩的戏文故事。不仅如此,祖母还留存着一些民间药方,那些古老而神秘的配方,承载着祖辈们在岁月长河中积累的生活智慧。那时,年幼的周东旭并未意识到,祖母所讲述的就是宝贵的传统文化。然而,这些童年的记忆就像一颗颗沉睡的种子,悄然扎根在他的心底。在他日后投身于文化工作时,童年听来的故事逐渐苏醒,成为了他内心深处浓厚兴趣的源泉,不断激发着他对本土文化的探索。

2005年大学毕业后,周东旭踏入了职业生涯,就职于海曙区文物管理所。从此,与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工作环境中,周东旭积极主动地与本地研究地方文化的前辈交流。他虚心求教的态度和勤奋努力的身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前辈们的特别关照。杨古城先生更是向他推荐了《四明谈助》一书,从此这本书成为了周东旭时常翻阅的重要书籍。闲暇之时,他总会沉浸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书中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见解,不断启迪着他的思维,为他的文化研究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让他在探索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深远。

文化传承的最好方式是活的传承,周东旭深知这一点。2008年,他开始跟随杨古城、王介堂等先生踏上实地考察宁波的古村、古桥、古迹之路。每一次考察,他都全情投入,用敏锐的目光捕捉着隐藏在岁月深处的文化痕迹,用细腻的心去感受历史的温度。完成考察后,他并没有将这份珍贵的经历私藏,而是主动带领市民一次次去探访。在他的耐心讲解下,那些古老的文化在市民心中重新焕发生机。同时,他与杨古城先生对古戏台、戏俗和宁波戏剧史的研究并未停歇,他们深入挖掘,精心梳理,终于结出硕果,研究成果汇集成《浙东古戏台(宁波卷)》一书,该书出版后,荣获第八届浙江民间文艺“映山红奖”。此书犹如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宁波戏曲文化的魅力。

年复一年,周东旭沉浸于苦涩生硬的文献中,乐此不疲。他认为这些文献承载着城市的发展痕迹,弥足珍贵。他发表了《甬上名园考略》《浙东戏俗》等多篇讲述宁波历史文化的论文,还出版了《苍水诗注》《鼓楼钟声——宁波老城的生命印记》等著作。

周东旭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成果丰硕,文学创作上也展现出独特才华。2007年,他被《四明谈助》中乔生和符丽卿人鬼相恋的故事吸引,这个传奇的爱情故事,远播日韩,影响深远,是“海上丝路活化石”。周东旭据此创作了戏曲《牡丹灯》,经过反复修改与完善,最终以宁波走书的表演方式惊艳亮相,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了宁波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一唱三叹,反复吟咏”,面对一个文化题材,周东旭以各种表达方式去弘扬。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宁波的历史文化,周东旭积极投身文化传播。他不仅为宁波的惠民文化活动做了100多次义务讲解,还常常到学校、社区、机关、企业去做公益讲座,策划组织各类文化活动。还在宁波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录制了10集《千年海曙:宁波城的生命印记》,向观众解读宁波城市文化。

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使命,为宁波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贡献着力量。周东旭表示,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宁波,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行动中来。(记者 郑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