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捕大黄鱼。(黄避岙乡 供图)
现在正是黄鱼养殖的关键期。这些天,在高泥村新型网箱养殖基地,养殖户柴志爱每天忙碌着给鱼儿喂食。“现在大家手中有了一本养殖用海经营权证,心里有底,养殖收入也稳定,我这一季收入应该有20多万元吧。”柴志爱说。
柴志爱口中的“养殖用海经营权证”源于象山在高泥村率先创新实施的养殖用海“三权分置”改革。该项改革实行养殖用海“三权分置、二级经营、一证到底”开发利用模式,通过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分置,维护权属权益、确保管理规范,有效提升养殖用海管理和经营效率。
高泥村,面朝西沪港,有着“浙东黄金港湾”“浙江网箱养殖第一村”的美誉。近年来,高泥村积极推进养殖用海“三权分置”改革,坚持“绿色颜值”和“金色价值”的和谐统一,将美丽资源有效转化为美丽经济,推动民富村强景美。
“20多年前,乡亲们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守着这片海,却不知如何海里淘金,现在全村60%的村民从事大黄鱼等海水鱼养殖。”高泥村党支部书记朱中华介绍。
大海里捞食,生态保护走在前。这两年,高泥村引进了用“塑胶+碳纤维”环保复合型材料制成的新型网箱,算好经济账、生态账和长远账。
朱中华介绍,根据养殖户的初步反馈,新型网箱能抗台风,不仅更加环保,鱼苗成活率也能提升近10%。新型网箱的投入虽然大,但寿命是普通网箱的五倍,养出来的大黄鱼体型修长,品质堪比野生大黄鱼,售价也会提高,更重要的对海洋生态也更加友好。村里准备三年完成新型网箱的更换。
生态好了,海洋资源的价值更高了。国家级人才朱文荣扎根高泥村,从“养殖”海藻到创办乡村民宿,从发展生态农业到打造农村文旅综合体,在依山靠海的高泥村,朱文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这里的浒苔资源丰富,村民采收浒苔有200多年历史,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我们在这里创办象山旭文海藻开发有限公司,带动约560户农户就业,年创收4000余万元。”朱文荣说。
如今高泥村,全村有160户从事网箱养殖,其中黄鱼、鲈鱼养殖年产值超1.4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养殖户户均年收入逾30万元。高泥村围绕海水养殖这一强村富民产业,引育集聚高端人才,带动网箱规模化养殖、浒苔养殖加工、良种育苗、农旅融合等产业发展。
村民富起来,村庄美起来,旅游业态也丰富起来。走进高泥村,可以看到家家户户都打造了特色庭院,墙内墙外鲜花点缀,绿树成荫,“军港遗址”历史景观公园、特色休闲小公园等十几处特色小景观点缀在村庄各处。“村庄不断发展,环境越来越好,村口有‘里海荷塘’艺术田园,渔旅融合海上平台,村里建有西沪海洋馆,打造“高泥黄鱼馆”,推出精品主题民宿和黄鱼文创产品,举办黄鱼风情节,多样的乡村旅游业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想要学在高泥、玩在高泥、留在高泥。”联村干部史笑露见证了村庄的发展。
记者手记:
依海而生,向海图强。高泥村是如何从一个交通闭塞、穷困落后的小渔村,逐浪蓝海、鱼跃龙门,“游”上共富路的?记者发现关键的一招就是高泥村在不断地改革中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产业上,推进养殖用海“三权分置”改革,延伸黄鱼产业链,通过渔旅融合助推村民增收。人才上,吸引国家级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理清村庄发展思路,整合民宿、美丽庭院、田园风光和人文历史等资源,以前赶小海、养海带的渔民,进车间、开民宿,不断丰富着乡村业态。生态上,以新型环保网箱的养殖方式,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推动蓝碳经济发展,建起富美和谐的现代渔村。(记者 马振 陈佳雯 贺林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