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象山县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3年度国有企业资产总体情况
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县国有企业资产总额2561.35亿元,累计实现主营收入58.94亿元。
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举措及成效
(一)统筹国有资产资源,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加强企业存量资产盘活,动态制定年度任务清单,盘活6宗资产,共收回资金5.5亿元。指导督促县工投集团梳理参股企业上市计划,紧跟国有参股投资企业上市辅导情况,共有3家投资参股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其中“来凯医药”于港交所上市,促进产业培育和盈利增收双赢。围绕我县“才能兼备、余生有幸”八条海洋经济产业赛道,积极筹建海洋经济产业母基金。加快推进中广核涂茨海上风电项目、金电项目(一期)投资参股。
(二)扎实推进有效投资,营业收入提质增速。持续加强国有企业经济运行统计分析,完善月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机制,强化重点国有企业关键经济指标监测。与县发改局联建“投资项目全过程服务闭环管理系统”,实时掌握项目投资进度,每月定期通报督促。聚焦主责主业,全力“挖潜内部、拓展外部”,做大学生配餐、保安服务、机关物业等政府付费板块,拓宽新能源、人力资源等特许经营板块,拓展车辆租赁、旅游客运、二手车等经营业务,做优代建收入板块、大宗贸易业务板块。其中,宁波交运特来电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象山县水质检测公司绩效考核机制等3个案例入选全市国资国企改革优秀案例。
(三)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增强激发内生动力。健全差异化考评体系,根据企业功能性质、行业类别和市场化程度分成三类,推进国企定性分类。全面落实国有企业薪酬激励办法,稳妥开展6家集团公司和5家竞争类企业职工薪酬激励方案先行试点。健全管委会下属国企经营业绩考核办法,首次将管委会考核结果与国企职工薪酬挂钩。全市率先打造国资综合监管平台,打通企查查、财资大管家等外部数据源,全方位重塑审批流程,构建“一网通办”的线上报批流程,开发并试运行人力资源、产权、资产、财务等大管理模块,其中,融资管理子模块为全市首创,持续推进全县国企“银企直联”,有力提升国资国企管理效能。
(四)持续拓渠道降成本,切实筑牢风险防线。加强融资统筹管理,持续优化融资结构和融资成本,融资综合成本率较年初下降0.43个百分点,项目贷款占比提高6.37个百分点,非标占比下降1.39个百分点。强化经营预算管理,合理编制全县国有企业年度经营预算,设置债务上限,严控非必要开支,强化预算执行刚性。制定年度隐债化解计划,严防新增隐性债务。深化“乡债县管”改革,推进镇乡(街道)债务由富甬集团接管,并取得AA+主体信用评级。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国企主体实力不强。企业有效营业收入少、盈利能力弱,业务板块单一,缺乏持续稳定的核心产业和核心竞争力。国企会计核算基础较为薄弱,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个别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警戒线。
二是国企内生动力不足。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运行到位,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自主经营理念不够,在市场认知、专业精通、风险防控上存在欠缺。受限于经营机制和区域薪资水平等因素,高层次、紧缺型、专业性人才和专业运营团队缺乏,人才支撑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是资产管理不够灵活。国有企业资产闲置资产主要已出租方式盘活为主,盘活方式单一。资产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尚无法实现资产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动态管理。
四、下步工作计划
(一)做优资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聚焦战略性重组,完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产业集团+专业实体公司”组织架构,提升县属国企规模化水平。对尚未完全纳入产业集团的部门代管企业,稳步清理脱钩。聚焦专业化运营,明确集团公司主责主业和发展战略,严控非主业投资,退出一批非持续经营的低效无效参股股权。聚焦实体化运作,推动海上风电、岸线码头等资产资源转化利用,提升资产利用效率。
(二)做大营收,增强企业造血功能。进一步做大做实传统主营、特许经营、政府付费、大宗贸易等业务板块,积极拓展新能源、码头经营、人防车位等各类业务。深入挖掘企业存量闲置资产,在价值公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公开出售变现一批、承包承租经营一批、投资入股混改一批“三个一批”经营性资产处置。组建运作海洋产业母基金,搭建“母基金+子基金”构架,定向支持海洋相关产业发展。加强与央企、省市国企、上市企业、优秀民企等深度合作。
(三)做活机制,提升经营发展活力。完善县属国企综合考核实施办法及“一利五率六化”指标体系,重点考核经济指标。加强分类考核,对于独资和混改的“单考单奖”企业,分别设置关键考核指标。继续推进薪酬激励试点,制定改革工资总额决定机制实施办法,建立健全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全面建成并运行国资综合监管平台,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精准度。
(四)做牢防线,建强风险防控体系。强化经营预算管理,坚持“应压尽压、应减尽减、应保尽保”,健全项目投资决策机制,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合理编制投融资平衡方案,持续优化融资结构,全县国企融资综合成本率控制合理水平。深化“乡债县管”改革,做实乡镇国企债务接管“后半篇”文章,加强管控体系建设,探索一批市场化存量资源盘活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