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象山县卫生健康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提优升级,卫生健康服务能力统筹增强

一是诊疗救治能力稳步提升。推进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七大行动”,县第一人民医院、县红十字台胞医院、县中医医院综合能力指数排名分别位列全省同级别医院第6位、第31位、第10位,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获市政府督查激励。高质量建成县域肿瘤防治中心,获评全国县域肿瘤防治中心示范单位,系全省唯一。组建县域三大医学中心,进一步加大10个市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力度,县级医院出院患者手术占比、三四级手术占比、微创手术占比分别达31.52%、28.82%、23.03%。推进县域急救体系建设,县第一人民医院急救“三大中心”通过省级标准化认证、创伤中心通过国家创伤救治联盟现场评审,鹤浦分院通过国家胸痛救治单元评审,新改扩建急救点18个,全市率先实现镇乡(街道)急救站点设置全覆盖,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10.73分钟、缩短22.86%。

二是基层服务网底更加健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乡共建联合门诊28个、联合病房9个,下派县级专家4486人次,基层医院门急诊271.48万人次、同比增加10.89%,出院2601人次、同比增加58.4%,基层就诊率达67.53%。夯实基层服务能力,丹东、爵溪分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西周分院创成首批省级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丹西分院建成社区医院。改善基层就医条件,培育基层分院市级特色专科2个,新增基层名医工作室5个,建成五星级急诊室2家、四星级急诊室1家,CT、B超等重要影像诊断设备覆盖率增至80%,新改扩建村卫生室14家,全面消除千人以上村卫生室空白点。提供巡回诊疗服务,合理规划设置巡回诊疗点45个,累计服务4.49万余人次。

三是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深化中医药“三中心一在线”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中药药事服务中心,搭建县域统一共享云中药房,推广应用中医诊疗智能平台和中药处方流转监管平台,县中医医院完成信息互联互通四级测评。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柔性引入省市名医工作站3个,建设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县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站4个,建成基层旗舰中医馆1家、中医阁17家,全县基层中医诊疗人次占比达44.09%。

(二)医防融合,全人全程健康管理持续深化

一是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完善。做实做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项目绩效评价连续六年列全市第一位,列入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相关工作经验做法得到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批示。完成疾控机构改革,组建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完成新址搬迁,规范化等级认定标准达到A+级,组建专兼职疾控监督员指导团队,开展联动指导,实现331家医疗机构季度巡查和日常自查全覆盖。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组建省级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2支,建成省市级无结核社区3家、结核病预防治疗门诊2家,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融合列入省级创新试点。

二是疾病防治关口全力前移。启动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五年五万人群队列合作共建研究项目,累计参与调查5470人次。实施四癌两病联防攻坚行动,重点人群慢阻肺、结直肠癌、肺功能检测等筛查4.2万人次。提升健康体检管理,完成参保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10.9万人、老年人健康专项评估1.1万人。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提升改造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辅导中心,设立医校心理援助行动试点4个。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重精患者检出率达5.2‰、规范管理率达100%。

三是“一老一小”照护逐步优化。聚焦老有康养,推行老年人健康管理“医中增养”项目,设置医中增养床位98张,医养案例入选省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聚焦幼有善育,建立“1+1+X”医育结合指导体系,建成“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9家,新增托位100个,每千人托位数达4.67,婴幼儿托位数、普惠托位占比等核心指标均列全市第一,列入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省级试点。严守母婴安全保障底线,连续九年未发生危重孕产妇死亡事件,严重致死致残儿出生缺陷率、婴幼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控制在全省较低水平。推进公共场所母婴设施规范化建设,新改建五星级母婴室2家、四星级母婴室1家。

(三)协同治理,健康共富友好氛围加速营造

一是便捷就医感受持续改善。重塑就医流程,健全精准预约诊疗和预就诊模式,推行全院一张床管理,开设特需门诊51个、特需病床110张,打造肿瘤、眩晕症等MDT门诊13个。丰富互联网诊疗服务内涵,进一步深化“互联网+”医疗、护理、心理等场景应用,互联网诊疗服务量达17.42万人次、同比增加3.66倍。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浙医互认40.95万人次,节约患者检查金额731.8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44.91%、7.5%。

二是健康象山建设加快推进。深入实施健康融万策,与温医大合作开展公共政策健康评价评估工作2项。擦亮爱国卫生底色,结合国家卫生县城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持续开展各类活动,健康浙江建设考核连续六年获得优秀等次,县第一人民医院获评市级健康促进医院优秀典型。实现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开展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2496场次,受益人群8.7万余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42.05%。

三是健康防护屏障坚强有力。推进智慧卫监建设,全面建成口腔诊疗“放心用”“全程管”省级试点项目,巩固“安心宿”等数智化监管成果,推广游泳场所三色分级智能监管,新增接入“畅心泳”游泳场所10家。落实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开展用人单位关键因素画像和职业健康风险化解,风险化解企业数397家,帮扶企业获评宁波市健康企业1家、市职业健康达人2名。构筑县域高效救援网络,在公共场所规范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160台,同比增长229%,实现县域镇街AED全覆盖。

二、存在问题

县级医院“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办医格局还需进一步深化,医疗健康服务的群众认可度需进一步提升;基础人才尚有欠缺,千人医、千人护与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村医队伍“银龄化”、结构失衡现象愈发严重;精细管理水平有待强化,县级医院经济运行仍然承压,薪酬绩效分配机制仍需突破。

三、2025年工作计划

(一)聚焦高质量发展,提档升级综合能力

加强专病专科建设,针对肿瘤、骨科、消化等外转率较高的疾病,增设MDT联合门诊7个、专病中心10个,县第一人民医院、县红十字台胞医院、县中医医院综合CMI值分别达到1.03、0.9、0.91,省排名前30重点病种数分别达到15、10、25。实施基层儿科、血透能力提升服务年,实现基层分院儿科全覆盖,新增贤庠、鹤浦基层血透站点2个。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新增市级重点专科1个、市评县级重点专科5个。提升危急重症治疗能力,县第一人民医院要建强“五大急救中心”,县红十字台胞医院建成“三大急救中心”、县中医医院建成“两大急救中心”。创建五星级急诊室1个,国家级胸痛救治单元5个,完成村级医疗机构心电检查设备配置126家,院前医疗急救平均反应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至6%。提升医疗机构能级,县级医院聚焦等级评审,县第一人民医院迈入“三级甲等”医院评审门槛、县红十字台胞医院基本达到“三级乙等”医院评审技术要求、县中医医院完成“三级乙等”中医医院评审,三家县级医院“国考”成绩预期排名分别列前300、前260、前100,DRGs绩效考核全省同类同级排名分别列前5、前30、前7。基层分院聚焦能力提升,鹤浦分院达到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标准,丹东分院建成社区医院,西周、鹤浦、贤庠分院建成标准化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聚焦能供扩面,完成改扩建村级医疗卫生机构27家,政府办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达116家,达到村卫生室国家服务能力评价标准95家。

(二)聚焦连续性服务,持续优化就医流程

健全连续健康管理体系,总结推广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模式,进一步拓展疼痛诊疗、慢病管理临床服务中心的建设。健全县域内转诊激励与协作机制,医共体间转诊人次要递增15%。建立医共体内“科包院”联动模式,医共体内基层分院诊疗人次占比≥54%。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以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和智慧中医院省级试点为抓手,统筹“两专科一中心”及县域中医药“三中心一在线”建设,积极推进县域共享中药房向村卫生室延伸,打造共享中药房象山模式。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新建基层旗舰中医馆2家、中医阁6家、星级中医馆18家,基层中医诊疗人次占比达到40%以上。成立中医“治未病”实训基地,培养中医药适宜技术骨干36人。丰富健康服务内涵,聚焦病房服务改善,推进癌痛规范化管理省级试点,全面推广“无陪护”病房服务。落实基层患者“两慢病”长处方、药房备药、外配处方、紧缺药品预约登记等服务,“两慢病”配药服务品种达200种。深化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进病理检查结果共享,浙医互认项目达500项、25万次,精准提醒调阅率达100%。

(三)聚焦全周期管理,推动医防深度融合

实施医防融合攻坚行动,高质量推进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融合国家试点建设,组建传染病防控医防融合应急队伍21支,建设“1459”智慧疾控大脑,全力打造公共卫生最安全县。强化公卫人员双向交流挂职培养机制,推进医疗健康集团公共卫生人员统筹使用工作机制,开展墙头、东陈重大疾病医防融合试点建设。实施应急能力提速行动,强化传染病首诊负责制,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分类处置方案,确保重点疾病首诊发现率、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率、及时率均达100%。强化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A类B类检测项目能力达100%、60%,疾控规范化建设达A++等级。实施健康管理闭环行动,启动第四轮慢性病防治临床指导中心建设,构建高效的“四高一重”共管模式,首诊测身高体重率达90%。持续推动慢性病一体化门诊及示范点建设,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控制率提升5%。聚焦早筛早治,开展万人重点人群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获得感智能化调查及人群队列筛查项目,统筹做好“四病两癌”疾病筛查工作。

(四)聚焦共惠共享,拓展民生服务内涵

开展1.06万老年人的健康专项行动及1500余名失能老人“四个一”健康敲门行动,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管理服务率达70%。深化老年友善医院建设,强化县老年医院医养结合技术指导中心职能,优化县域医养结合及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培养技术骨干40名,开设护理病床100张、家庭病床1000张、服务安宁疗护病人200人次。打造生育全周期品牌,增设6个专科门诊及五星级母婴设施,落实高危孕产妇精确闭环管理,2025年生育率、总和生育率保持在4.02‰、0.78以上。深入医育融合,新增小月龄托位50个。深化与宁大附属妇儿医院科室合作共建,迭代升级县智慧妇幼平台,推动县妇保院转型发展。实施精神卫生服务年,深入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严防肇事肇祸事件发生。推动集团总院建设精神(心理)卫生门诊及新一轮基层精神卫生一站式门诊建设,基层门诊随访率达60%。继续推广精神障碍患者同伴支持社区康复模式,加强“1+2+3”公益性心理咨询服务,落实心理卫生“五大幸福工程”及六大行动。

(五)聚焦降本增效,紧抓运行管理效率

深入实施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制订2025年控支出提绩效实施方案,突出以业财融合为核心抓好医院运营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坚持过紧日子思想,强化零基预算管理,从严从紧编制预算。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建立月监测分析和财务预警机制。积极拓展健康消费新场景,努力提高县域就诊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37.5%,基层医疗服务收入占比≥25%。切实抓好DRGs、设备(耗材)采购、人力资源等源头成本控制。通过数字赋能支撑高效运行。健全数字健康基础设施,县域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水平达到五级乙等,按照“543”标准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推广数字健康人·安诊儿2.0版。实施“医疗健康数据应用年”行动,动态跟踪治理公立医院改革重点指标,持续追踪医保相关指标。强化医院运行风险防范。加强卫生健康领域法制建设,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规范医疗行为,防范医疗差错事故相关风险。以“治本攻坚”行动为抓手,推进物防+数防协同防范模式,严格执行维稳、保密、消防、生产安全工作制度。提高内部审计监督质效,推动医疗机构运行更加规范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