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人民政府2024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

2024年,象山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笃学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法治政府建设决策部署,持续深化巩固法治政府建设创建成果,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象山县反走私县域治理、村级合法性审查、司法所综合改革等工作分别走在全国、省、市前列,“司法蓝碳+生态修复”模式、“小过重罚”大数据监督模型等工作经验被最高法、最高检发文推广。

一、总体情况

(一)实施“法治统筹”工程,拓展法治政府建设总体格局

一是强化法治建设组织领导。召开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会议,部署落实《2024年法治象山建设工作要点》《2024年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着力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等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二是落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严格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组织县政府常务会议集中学法9次,定期研究法治政府建设重大问题,实施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履责项目化管理,组织培育8个改革攻坚项目和11个培育项目,分别由县主要领导、县分管领导、部门主要领导领衔推进项目落实,形成以示范引领带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三是推进法治督察融入县委巡察。推动法治督察与县委巡察配套开展,2024年对6个乡镇和4个部门的法治建设开展专项检查,累计发现并完成问题整改102个。组建百名象山县法治监督员和388名村级法治建设监督员,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构建县乡村三级法治监督体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实施“法护营商”工程,优化营商环境法治生态

一是充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组织开展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打击治理,坚持“服防打治”多管齐下,破获案件39起,追赃挽损6200余万元。出台《关于治理“小过重罚”优化营商环境的指导意见(试行)》,有效督促纠正“小过重罚”情形1起,获评最高检“检察护企”典型案例,相关经验在全国推广。县人民法院创新打造破产府院联动工作机制,扎实开展“雷霆出击 百日攻坚”执行行动,共执结案件1624件,出清终本案件933件,执行到位金额3.54亿元。二是切实减少执法扰企频次。聚焦“检查扰企”问题,创新实施“三单两计划”涉企行政检查模式,确保“非必要不检查”,实现行政检查压减率35.16%。公布第七批“首违免罚”清单,已累计将660项企业轻微违法行为列入“首违免罚”清单,2024年作出免予处罚案件148件、减轻处罚案件222件,免罚和减轻处罚金额合计2551.96万元。三是有效降低企业法治风险。出台《象山县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实施方案》,编制《象山县涉企法治服务万事通》,一站式提供涉企法治服务事项19项和特色“一类事”服务5项,落实“一窗受理”涉企问题闭环解决机制。编制船舶修造、海钓、重型运输行业合规指引,加强重点产业预防性合规体系建设。打造“1+18”法律服务队伍,2024年共走访民营企业1200余家。

(三)实施“示范引领”工程,提升行政执法高质高效

一是推进行政执法改革。全市首创“比分亮实绩、奋勇争一流”积分制绩效考评机制,配套建立健全“三书一函”、三色晾晒、约谈提醒等机制15个,发布提示单39份、督办单28份,全面促进行政执法规范化。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探索“简案快办”新模式,已办理“简案快办”案件169起,基本实现当事人全程“零跑”,推进执法办案提质增效。二是加强政府依法决策。修订完善县级部门及镇乡(街道)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标准,将全县59件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纳入目录管理,实现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有效覆盖率、合法性审查率和依法公开率“三个100%”。加强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管理,市县联动探索制定《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管理办法》,该项目被列入2024年省重大行政决策源头治理专项行动制度成果培育项目清单。三是提升合法性审查质效。落实县合法性审查中心“六有”标准化建设,定期派员下沉镇乡(街道)指导合法性审查工作。培育高素质法审员队伍,任命首批50名县乡法审员,出台《法审员管理办法》,全面提升法审员理论和实务水平。在全省先试先行村级合法性审查工作并实现县域全覆盖,以县两办名义印发《象山县村级合法性审查工作指导意见(试行)》,设立10个村级合法性审查服务中心(点)。因地制宜编制村级合法性审查事项目录清单,建立线上闭环流程,确保审查事项“应审尽审”、审查建议“应纳尽纳”。目前,共审查村级涉法事务294件,已督促整改问题合同130件。

(四)实施“法惠民生”工程,夯实基层治理先进经验

一是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县、乡、村408个三级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创新链接“渔民—渔船—海岛”,扎实推进海岛“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打造“海上普法共同体”,在全省首创推出海上“普法地图”、海岛吉祥物“渔小法”和“海上说法团”等项目,共建设陆上法治文化阵地10个,海上特色法治点位3个,海上法治研学基地1个,相关工作经验获市领导批示肯定。二是加大普法精准宣传力度。深化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开展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专项行动,线上线下法律明白人培训人次达1800余人,搭建“1+N”普法队伍、普审结合等特色经验做法获《人民日报》报道。打造“村官说法”数字化应用平台围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考评五大环节,归集省、市、县法治乡村建设有关数据,实现对法治乡村建设工作的“一屏掌控”“一图管理”。三是强化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深化镇街“前后台”闭环管控模式、“说访调诉裁”解纷机制等象山治理品牌,全县共排查矛盾纠纷9951起、化解9899起、化解率99.5%。开展调解专业化改革,成立象山县海和调解中心,引入25名专业调解力量。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行政争议速裁机制,使行政调解、复议调解和司法调解同向发力。2024年,化解高败诉风险案件15件,连续五个月无新增败诉案件,行政诉讼败诉率3.49%,同比下降8.66个百分点;行政复议调撤率40.11%,居全市前列。

回顾2024年工作,法治政府建设虽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创新意识有待提升,法治人才建设相对较弱;二是执法行为仍需规范,土地征迁等领域涉法矛盾问题仍然复杂,诉讼败诉情况仍然存在;三是涉外法治建设有待加强,与其他区县(市)相比,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二、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思路

2025年,我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笃学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为象山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滨海花园城市贡献法治力量。

(一)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走深走实。深化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八进”学习宣传活动,提升法治政府建设能力水平,为我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二)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制定年度工作要点,明确工作举措,力争年度创新项目入选省市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最佳案例。全面落实2025年度风控法务指引编制工作,探索编制水产品加工等风控法务指引。

(三)推进重点项目法治化。把法治要素融入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针对铁路、土地征收等重点项目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保障,围绕项目合同文书拟定、资源要素保障、建设许可审批等环节,组建专业法律服务团队“把脉问诊”,构建“提前介入、专人跟进、咨询化解”全链通道,及时就法律风险防范提出可行性建议,持续为重大工程项目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四)深化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贯彻落实《行政争议化解会商工作办法》《关于建立行政争议速裁机制的工作意见》,加强行政诉讼全链条研判和会商机制,聚焦重点案件限期化解,探索建立行政争议溯源治理机制,切实降低行政诉讼案件发案量和败诉率。

(五)强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持续推进调解规范化、法治化成效提升,构建调诉风险防控机制。加快专业化调解中心办案进程,厘清相关工作原则、目标及具体阶段安排,建立诉前调解流转、统筹和处置机制。推动公证机构提前介入调解案件,发挥赋强公证在规范金融借款合同签订、债务催收、公证调解等方面的作用。   

(六)积极冲刺法治政府争先创优。聚焦高质量发展大局,持续强化法治政府建设组织领导力度,推动各项职能融入法治元素、各领域业务纳入法治轨道。加强跨部门联动协作,加快法治建设改革项目等创新探索,坚持挖掘一批亮点举措、储备一批特色做法、推广一批象山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