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962414/2025-169277
工作进展
2025-03-20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主动公开
3月15日起,《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古树名木保护迈入法治化新阶段。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也为地方实践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撑。
近年来,象山立足县域生态特色,通过科学保护与制度创新,为千年古树与珍稀植物构建起立体化“生命防线”。按照“一树一策”方案开展古树名木修复工程,通过对古树开展修剪、树干防腐、空洞修补、病虫害防治和土壤改良等保护复壮措施,确保古树健康生长。率先探索“树长制+古树保险”创新模式,为全县340株古树名木投保1020万元风险保障金。应用数字赋能,将古树的树高、冠幅、胸径等百余项数据实时接入监管平台,千年古樟也能拥有“云端身份证”。近几年,我县共投入资金150余万元,救治保护古树130株,帮助东陈乡樟岙村1222岁樟树等古树重焕生机。
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在西周镇杰岙村考察野生天然楠木林时提出:“我们必须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自2014年2株野生浙江楠在该村被发现,到2024年底百余株天然群落惊现东搬山山谷,在这片210亩的原始秘境中,共有近千株野生楠木与青冈、木荷、红楠、枫香等构建起完整的阔叶林生态系统,此外还发现了浙贝母、七子花、娃娃鱼等保护动植物,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据悉,之所以能够形成最大胸径25厘米、树龄逾50年、海拔在200米至350米之间的“楠木家族”,是因为杰岙村人工开发程度低,气候温暖湿润,且山间排水渠道完善,土壤比较适合野生楠木群落生长。更令人振奋的是,人工培育的浙江楠已成功“落户”凤跃山公园等地,实现了珍稀物种保护与城市景观营造的双向奔赴。
古树名木的茁壮成长还离不开森林“两防”工作的持续推进。多年来,我县全面施行松材线虫病防治绩效承包模式,对重点区域松林累计注射免疫针剂超65万瓶,保护健康松树约23万株,防治效果达99.9%以上,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成为全市唯一入选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先进名单。同时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去年共计开展森林巡查400余次,重点山林巡查覆盖率达95%以上,整改火灾隐患18处。
随着《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正式实施,象山将以更系统的保护体系守护这些“绿色活化石”。从千年古樟的年轮里,我们读懂了生态文明的传承密码;在浙江楠的新生嫩芽中,我们看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图景。这座东海之滨的生态之城,正用法治力量续写着新时代的“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