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30°,东海之滨,象山的海岸线正舒展成一幅立体斑斓的画卷。环西沪港,13.14公里的黄避岙海岸线藏着“一生一世”的浪漫;爵溪东塘与饭桶山相连,成了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时尚东海岸”;石浦港国庆塘的旅居风情里,渔港码头飘起醇厚的咖啡香;环蟹钳港的灵南海塘,则默默守护着“潮隐西海岸”的生态秘境……
作为浙江省“海塘安澜千亿工程”的标杆,象山已累计投入12亿元,系统提升了23条、总长66.09公里一线海塘的防御能力。这条绵延117.4公里的“海上长城”,不仅是守护家园、抵御风浪的“生命线”,如今更在筑牢安全根基的同时,嬗变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黄金线”与“共富线”。
在象山县水利局指挥中心,巨大的屏幕上数据洪流实时跃动。工作人员轻点鼠标,高清三维地图迅速聚焦爵溪东塘。“看这些彩色的流动轨迹,这是我们建成的数字孪生海塘在‘呼吸’。”他自豪地介绍,“它能精准预报风暴潮的‘脾气’,去年就帮助我们提前研判台风路径,安全转移了2万多名群众!”这套数字孪生系统,结合洪水风险模型与雨、水、工情实时监测,如同为117.4公里海岸线配备了全天候的“智能保镖”。
走出指挥中心,眼前的海塘不仅是坚固的屏障,更是发展的画卷。
漫步在刚刚加固一新的爵溪东塘,坚固的堤墙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现在这堤坝砌得,看着心里就踏实!跟老底子糙石垒的完全两样了。”渔民张伯指着堤坝感慨道。
此外,象山县还创新探索水利管护保险制度改革,对爵溪东塘等7条总长16.63公里的重点海塘建立“专业管护+灾害综合保险”机制,有效提升了海塘运行管理专业化水平和风险抵御能力。
“投入12亿元系统加固66公里海塘,守护20万百姓安全,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底气。”象山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强调。海塘安澜工程,根子上是安全屏障,面子上是靓丽风景线,里子更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坚实之路。
“我们一方面筑牢物理屏障、强化智慧守护,另一方面则系统规划,依托海塘打造生态文化廊道和活力空间,为象山创建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象山主体区)注入文化内涵,让沉睡的海岸线焕发新生机。”象山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风电观光平台、沙滩艺术季、海岛音乐节、潮汐主题民宿、海塘农夫市集等业态错落分布,共同构建起“全龄可享、昼夜不息、四季皆宜”的海岸度假生态圈。“潮落生‘金’”的故事,正在安全的港湾中蓬勃上演。
在爵溪东塘与饭桶山区域,90后业主陈漫的滨海驿站颇为亮眼。推开面向大海的落地窗,她介绍道:“‘安全+潮趣’是我们的独特卖点。”这处“可盐可甜”的空间开业即爆火,已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单日咖啡销量最高达800杯。此外,依托独特岩壁开发的户外运动项目已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显著带动周边农家乐、精品民宿发展,年营收突破5000万元。
“北纬30°黄金海岸”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晓塘乡市集上,贴上“黄金果”标签的“红美人”柑橘价格翻番、供不应求,助农增收超40%。“安全赶海、文创消费,‘安心又乐活’才是真享受!”游客李先生由衷赞叹。
展望未来,象山的步伐愈发坚定。据悉,海塘安澜后续工程将继续延展生态廊道,串联更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让这条“生命线、风景线、共富线”更加可游可感。象山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待相关监测设施进一步完善,位移、沉降、渗流等核心安全数据及智慧视频监控将全面接入系统,构建更精准的海塘‘健康画像’,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也将迈向更深层次。”
夕阳为千年石浦海塘镀上金边,手持发光潮汐手环的孩童欢笑着跑过彩绘堤坝。老渔民张伯听着孙子描绘海塘带来的新业态,眼中闪烁着光芒:“这海塘,守住了祖辈的平安,现在更要造福子孙的未来!”
从守护家园的“生命线”,到悦动滨海的“风景线”,再到驱动发展的“黄金线”,象山以系统思维和创新实践,在筑牢安澜基石中深挖发展动能,于生态赋能中激活共富密码。这条人海共生的康庄大道上,象山的黄金海岸,正闪耀着安全、生态、富裕交相辉映的时代光芒!